作者: 来源:美丽乡村探寻者 发布时间:2017-10-24
特色小镇“特”在何处
中国今天的特色小镇多以旅游、文创(文化创意)为核心,其实这并不是特色小镇的全部,甚至不是特色小镇的主流。除了文创和旅游型小镇,我们真正要探究的是产业小镇、科技小镇、金融小镇、创新小镇、教育小镇,这些小镇才是下一步可以从微观功能上面,从组成城市的细胞——微中心层次上,升级、拔高、优化一个城市的器官或功能体,对城市的未来至关重要。
特色小镇划分得越细致、精深,越吻合发展特色小镇的初心,其本质就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精深化和产城融合的个性化。然而,目前的特色小镇大都是去寻找已经有旅游集客(集中客人旅游功能),有一定名气,自然风光、地理禀赋较好的半成熟功能体,然后点缀式植入产业内容,汇聚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体验内容后,就锅炒菜,成为因陋就简式的拼凑经济,政绩特征有余,产业特征不足。尤其是在目前官员政绩显性化与量化的大趋势下,特色小镇的打造似乎成了一种流行性风潮。
特色小镇打造的生态化
特色小镇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应不低于房地产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如果特色小镇只是自己养活自己,只是养活小镇居民,只是产城融合,那么这个小镇意义不大。特色小镇必须是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小镇。一个特色小镇能带动周边一大批创新转化功能体,即特色小镇是第一圈,创新转化是第二圈,产业转化是第三圈,产品销售是第四圈,最后是生态圈。从地理面积上来看,是一个特色小镇拉动周边更大范围产业和创新转化,从投入产出比上看,特色小镇的每一块钱的投入能够拉动周边10倍、甚至20倍的产出,特色小镇的每一个岗位能够创造周边10-20个就业岗位,这是特色小镇的价值所在。要用今天的特色小镇取代和升级昨天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如若不然,此次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设,只会沦为地产商的盛宴或成为其他项目暗度陈仓的“由头”。
特色小镇的打造和生态化问题如何解决?造就特色小镇有两种方式:
其一,特色小镇的生成、发育、成型、发展交给第一批入驻的商家和居民,随其发展,任其生长。这种方式时间太过漫长,也可能会偏离原有目标。用人造经济的方法,既要快速生成,又要实现一定的生态化,这样的方式很难行得通;
其二,以平台商为主发展特色小镇。中国做平台的太多,但有平台、有内容、有产品、有硬件、能落地的平台商太少,大家都想整合别人,都想在平台上挣钱,但是有硬件、有操作抓手的平台太少,所以,也许少数小镇能够找到这样的平台商,但是大部分小镇是找不到的。依托管委会+管委会招商+管委会下设基础性建设为主的平台型公司是经开区的做法,对特色小镇建设也不适用。
既然自然形成也不行,管委会运作也不行,依靠一个平台商也不现实,那么特色小镇该如何规划,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和生态化打造?现在我们看到迭代式规划,动态式招商,生态式形成生态链主,阶段性外部资本要素介入,跳跃进化式规划调整,政府及区域阶段性重大利好及创新注入几种力量共同推进的生态式规划,是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甚至是主流道路。
让特色小镇成为更多企业的机会
在地产商们看来,中国所有的生意就是关于级差地租的生意,事实上目前的产业也未能从房地产和级差地租的生意里解套,所以地产商的想法也是现实的。有地产商甚至提出要打造100-200个特色小镇,这和之前它们要打造很多社区是一个思路。
如果特色小镇不是从地产层面来挣钱,或者不鼓励从地产层面来挣钱,那么如何解决特色小镇的盈利问题?我们现在慢慢看到特色小镇打造的一个可能的模式,就是由整个社会广泛参与,来进行特色小镇的开放式规划、互联网式规划、众智规划(对智力的众筹),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潜在参与者都可以对特色小镇的规划提出意见,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平台完成,注意这是特色小镇中最关键的,所有的土地的注入、融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地下地上建筑的不动产的实施由国有企业全力完成,独立完成。但是这些设施是整个社会生态,所有未来可能参与经营的商家全部进来一同设计的,这些设施的运营完全可以混合化、开放化,土地、政策、财政倾斜等要素的依次应用,资产形成由国有企业主导或全部完成,之后资产的运行价值等经营性行为由民营企业来主导。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特色小镇变成房地产企业的独自狂欢,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通过特色小镇给中国的地产依附症解毒。国有企业只持有不经营,民营企业不持有但经营。特色小镇也需解决民营企业通过地产开发把地价、房价推高,导致商家进不来、特色小镇经营不下去的短视综合症。
把特色小镇的土地价值开发端和其他无法公开评估的资源注入,资源注入开发形成资产的前半段,全部由国有企业负责;后半段,资产形成之后,资产运营价值的获取和挖掘由民营企业来完成。这样分成两段,从一开始,就能够使得民营企业充分考虑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合理化、生态化,同时也能够让国有企业做它擅长的,而不是长官意志做规划。不是单一顾问企业做规划,而是众智做规划,开放资本做运营,国有企业做资产建设。
特色小镇需要众智规划、创新驱动
规划设计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有很大机会。特色小镇的规划应由“独智”走向“众智”。如果简单地由某一个名气较大的机构做规划,无论规划水平有多高,都无法脱离自说自话,孤立理解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课题,一旦失败,代价巨大,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而如果采用开放式的众智规划,所有利益相关者、商家广泛参与,将会是一个开放的维基经济式规划,这种规划的生态性、发展性、有机性、可进化性就要强很多,因此特色小镇从规划与顶层设计上,一开始就要做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不是越确切、越清晰、越简单、越直白越好。因为顶层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活的制度,顶层设计也是开放的、进化的,尤其是未来的开放式规划是顶层设计的新思路,在顶层设计里引入开放式设计与动态式、生态式规划,这样的顶层设计能更好地引领、驾驭特色小镇的发展,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中要解决的大问题。
在此基础上,特色小镇的生态化建设,即把特色小镇的内容如何打造成一个持续发育、进化,不断发展的有机生态,是建设特色小镇关键中的关键。所以不是简单地通过招商,在生态系中打造出链主和其他以链主为核心的生态关系即可。如何促进特色小镇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逻辑创新,是下一步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特色小镇下一步未必缺管委会,而是要有一批创新者、研究者服务于特色小镇,对特色小镇的创新进行驱动,这是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别于之前的开发区和园区做法的重要特征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