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敬老之俗在周代《周礼•月令》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敬老养老的核心则是一个“孝”字。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相传在尧做帝王时,被虞舜的至孝感动,“遂以天下让焉。”在《易经》中已将重阳节称为“老阳”—敬老节。战国时的孟子就倡导要“为长者折枝”。
今日之重阳节,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已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并为全社会所公认。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这一天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他们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这种敬老孝亲的节日习俗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文物”。但它不会一成不变,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渗透进新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如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等。
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充满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是一种在新时代和科技水平条件下,以孝为中心的行为标准和参照标准。不论是教父母学上网,还是每周给父母打电话,都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重视和期望,反映了对现代物质社会孝敬老人商品化的反思和对深层次孝道的真诚期许。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可见,敬老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在漫长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统治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养老思想和制度。但传统的敬老养老模式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敬老的需求,现代文明要求通过敬老工程对社会的敬老养老问题进行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社会化地解决,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敬老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在有着“孝义”思想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习惯于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尤其注重家庭观念,中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选择。
1982年,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家庭,不论其形式或组织方式如何,被公认为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但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现代的家庭再也不是“旧模样”,其作用似乎是既关键又相对从前有所减弱。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世界各地几代同堂的家庭也越来越常见了。家庭的敬老养老功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似乎是在削弱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持续低生育率带来的家庭敬老养老功能缺损现象,即“少子女老龄化”现象。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空巢老人”时代,社会老龄化提前, “未富先老”,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传统的家庭敬老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敬老工程作为现代文明对传统敬老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成为社会的共识,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敬老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方面面。实施敬老工程,需要多方面统一协调,齐抓共建。弘扬敬老爱老美德,将敬老工程落到实处,需要人人参与,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实施敬老工程还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敬老制度和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敬老养老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同时,积极探索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下的敬老养老新模式、新思路,这样才能做到敬老工程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人文化、社会化,从而真正实现敬老工程的目标。
上一篇:敬老工程彰显现代文明的道德与法制 | 下一篇:敬老工程与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