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迟或早都要发生,概莫能外。未来几十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球人口转变将基本完成,高生育率将成为历史。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尽管它们成为老年型国家的时间有早有晚, 但是老龄化的原因都是相同的,早期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到了老龄化中后期死亡率下降加剧了人口进一步老化,而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出现的。在生产力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阶段,人口死亡率很高, 平均寿命也很短。据统计,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为3%~4%,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为3.6%~3.8%。但高死亡率又必然导致高出生率的产生,因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为3.8%~3.9%,发展中国家为4%~4.1%。加利阿尼在《货币论》一书中指出:“贫困在达到引起饥谨瘟疫以前, 与其说是妨碍人口增长,不如说会促进人口的增长”。事实表明,在社会发展水平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和平均寿命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给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营养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抗病、治病能力,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从产业革命前的3.4%下降到19世纪上半叶的3.2%和下半叶的2.9%,由此出现了人口死亡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一次人口革命。工业化生产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家庭在收入支配上开始把砝码加注在提高子女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妇女参加工作使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母亲在孕期和抚育孩子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大大提高,从而使人们趋向节制生育。退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自此,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从19世纪下半叶的3.8%下降到20世纪 30年代的0.2%,出现了继死亡率下降后人口出生率也持续下降的第二次人口革命。在两次人口革命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普遍明显增加,法国、瑞典、英国、爱尔兰、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随着经济发展,从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直接表现分析,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口生育率下降,使少年儿童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相对增加,即使老年人口数量没有增加,而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相对增加,从而促进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后,老年人生存时间延长,使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加速人口老龄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会改变人口的年龄构成,但出生率下降的影响更大。虽然死亡率的降低会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使老年人的数量增加,但要影响到人口老龄化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出生率的降低将立即减少少儿人口,提高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中国虽然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生育政策的执行,使得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社会老龄化程度才出现不断加深的态势。也就是说,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质看,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
既然社会财富是人创造的, 那么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需要依靠人来解决。人的平均寿命不是静止的,它一定是在不断延长的,这在老龄社会尤为明显。寿命延长必然带来有效劳动期的延长和劳动年龄上限的提升。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增多,而且也促使劳动力成本有效下降。其理由是,延长寿命与保持劳动的力量和能力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因此,要处理好社会老龄问题,以提高老年人素质为中心的健康老龄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 也是协调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老龄化与社会发展不存在绝对对立的矛盾,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正确对待, 消除不利影响, 利用积极因素, 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