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中国文化复兴是百年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延续,也将催生21世纪新时代的文化巅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复兴的号角已然吹响。振兴中国文化,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政府于2011年,历史性地发出了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动员。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中国文化的全球输出是“发现东方”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发现东方”是一种理念,那么“文化输出”就是一种实践。通过中国文化的全球输出,将中国经验世界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也适合文化建设。中国文化的输出,目的不是拯救西方,也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而是减少误读,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文化的全球输出,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和平姿态、发展价值和务实精神,突显中国文化可以多元对话、平和交流的文化特质。
敬老工程是一项“安民生、惠民众”的民生大工程。它的实施目标是中国数亿规模的老龄群体,它的广泛实施普及本身就具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气质。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老年人的爱与敬重,都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由“孝”亲进而达到修“仁”,是中国文化大格局中的核心。敬老工程的发起与倡导,将这一宏伟工程的目标锁定于中国亿万老年群体,从这一点看,敬老工程的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尊老敬孝”的温情表达。其次,敬老工程选择以中国老年事业为切入口,集中精力关注中国90%以上的平民老年阶层,共谋一幅“爱老敬老、人人养老”的善意蓝图,实行以注重养老人群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养老人群最大满意度为目标的普惠式养老工程,完全是用实践在书写一个大大的“仁”字。敬老工程不仅注重对老年群体住、行、医、食的提供,而且在其中构建起适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规划与价值再创平台,强调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富矿,发展老龄文化产业的时代之需。
敬老工程的广泛普及,以倡导全社会“爱老、敬老、助老”为宗旨,也是在向全社会编织一张温习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大网”,是向中国民众不断传播一种“大爱”,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进而实现民众的“文化自信”,逐步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强”。纵观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思想在交融与交锋中互动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21世纪的主流就将是文化的竞赛。而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与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认识到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传承并创新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改造,通过传承不忘祖根,经过创造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再通过文化的整合凝聚社会大众的意志,形成国家与人民的共识,提振民族的精神,从而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敬老工程的探索 | 下一篇:敬老工程助推老龄文化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