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居家养老是当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的养老途径, 它能够有效缓解日益增加的养老压力,同时还能尽量兼顾中国老年人生活习惯与心理认同。但随着实践不断展开, 从启动到运行,最后到评估阶段,都或多或少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瓶颈。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一期《新闻1+1》节目显示:“目前99%的中国老人是居家养老,只有1%是社会养老,而这99%的居家养老,其质量远不如以前。”
中国的家庭一向追求那种四世同堂、和睦天伦的美好生活愿景,但目前大多数的老年人,却不再像以前那般可以安享子孙满堂的天伦,也不再具有家庭中绝对的权威地位。他们要么孤独无助、要么劳务繁重、要么不受尊重甚至还遭受虐待,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更是现状堪忧。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以鄂西北地区的叶村为例。叶村有1400多人口,400多青壮年劳力全部在外打工,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年人和儿童。村里老人的平均年龄为53.4岁,这些留守老人不仅要给未成年的孩子做饭、洗衣,还要种地,照料孩子上学,比年轻人的活儿还重,很多老人自己节衣缩食节俭一生,宁可自己衣食住行样样粗劣,仍要把好东西留给孩子,这样的养老生活谈不上质量,甚至是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从说起。
叶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仅仅只是中国农村老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农村,当前我们国家大部分老人的生活状况都不甚乐观。据统计,我国老人中有6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的老人超过1亿人。如果说农村的老年人因为收入水平、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而导致养老生活水平极低的话,那么在中国城镇生活的老年人,都拥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基本保障等,养老境遇是否就能乐观一些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之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般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城镇老年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保证基本的物质需求、医疗照料及生活照顾,但城镇家庭规模小型化也导致大量空巢老人出现,他们多数晚年孤独,精神需求十分强烈却难以获得满足,儿女远在外地或居于他所,不能常常嘘寒问暖,老人居家即使能够得以“安养”,却实在难以实现“乐养”,这距离我们政府提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尚有一段距离。
上一篇:敬老工程的发展与探究 | 下一篇:敬老工程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