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敬老孝亲”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具有突出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先祖“敬老孝亲”的传统价值观来教化今人的德行,利于现代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首先是厚重的精神价值。
(一)它把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的延续性若与其他动物类相比,相同之处是都存在生老病死之生命自然轮回,但二者本质的差异在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对于情感、思想与理性的支配和创造。动物在生命延续进程中只具有哺育幼雏的本能,但人类却远不止如此,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理性,能够创造性扩展生存空间、主动增进生命质量、创建共存共荣的社会群体。在人类的繁衍生息进程中(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不但体现着精心养育后代的理性智慧,更需要体现出恭敬赡养长辈的道德光芒。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这种赡养长辈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情感生活和社会理性方面的存在方式,更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和培育社会人格的升华性教义。其可贵真谛就在于:人的理性及其思想将自然状态的生命过程,演进为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并由此构建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敬老、养老孝道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
(二)它使孝道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以之来陶冶教化子孙后代。孝道伦理的核心就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一要感谢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每个人的身体和生命来自于父母,人的生命来到世间实属一种幸运,因此人们才得以享受人生,开拓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二要感谢父母的养育。父母辛劳一生,不仅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女,使儿女健康平安长大成人,还要时时以身作则,关爱儿女接受良知教育,谨防受到恶习侵扰。一个人能够顺利成长以至学有所成,其间不知倾注了父母多少心血。“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何况人乎?所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种父母对儿女无私的抚育之爱、儿女对父母真挚的感恩之心,使孝道伦理能够在亲情的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
(三)它借助于道德育化的作用,使敬老孝亲的家庭伦理成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中自然而然的准则。在中华孝道伦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深邃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其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伦理体系。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价值观对中华孝道行为的演绎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实际上就是,借助于道德教化和人文教育的功能,使敬老孝亲行为从家庭伦理演绎推广为社会道德中建立和谐秩序的普世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社会性的敬老观念体现“仁”这一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最终使“仁”的观念和社会性的敬老观相融。古代的敬老孝亲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主要就在于“孝”和“仁”相辅相成的价值准则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和愿望。
其次是现实的社会意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7%,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在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发展中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加速发展,并在规模和结构上呈现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高龄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始终。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之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没有占全国人口1/7的老年人的参与,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积极推进敬老工程,对于带动2亿多的老年人参与小康社会进程、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敬老”彰显政府高瞻远瞩 | 下一篇:老龄化程度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