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人类的需求是由生存需求、物质需求数量、物质需求质量、精神需求、社会关系需求和生态需求等构成,其逐步满足的过程是呈递进式发展的。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非完全的替代关系。消费的潮流化、消费品随着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呈现着过度的更新换代趋势,使得每一种“需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基本需求”逐步地拓展和提升是必然的,如从最初的“食物”、到“衣食住”、到“衣食住行健”等的变化。但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拓展与提升,应当是稳步的、非频繁改变的,否则就会使得“基本需求”内涵发生异化。现代工业经济社会中,伴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总是试图把一切的工业品都转化为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普及到每一个消费者,这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长期推行的结果。当人们逐步认识到每日都在不断更新的“基本需求”与人类递进追求“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一般特征相违背时,人们也会逐步地从这样的追逐潮流队伍中退出,转而去实现非物质消耗的“人文需求”和“生态需求”,持有可持续发展观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很好的例证。
消费品的潮流化与人类需求特征相违背还体现在:以人造的物质产品替代自然的“服务”,这从效用满足角度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是一种反递进趋势的“逆替代”。奢侈性、炫耀性与享受型等需求体现的是有关精神满足和社会地位的“人文需求”,但也可看作是以物质财富的大量占有、大量使用为表现形式的“物质需求”。这样的“人文需求”只能在小众群体间、在短暂时间长度内得到正面评价,而在大众社会群体间、在较长的时间长度内通常是得不到正面评价的,也难以获得正面效用的满足。因此,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包括人类自身的需求,也需要以一种“可持续性”来定位“需求”,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绿色需求”,甚至也可以把这种需求看做是“生态需求”。
在“物质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对其他“物质需求”的负影响,例如对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使用,归根结底是以减少“物质需求”的数量换取“物质需求”的质量。或者是在“物质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其对自然生态的负影响(如减少污染、减少废弃物累积、物资的回收利用),即是以降低“物质需求”的数量或质量来换取“生态需求”的增加。在“物质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消费的外部性影响,这是以降低“物质需求”的数量或质量来换取“人文需求”的提高。“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等理念的提倡也表现出对“物质需求”的抑制,实质上就是对“生态需求”,即体现为关注人类整体、后代人利益、地球生态的追求等。在生态经济环境下,万物都是处于一个自然、生态和有序的流通过程中,这表明生态经济已经把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中的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生态需求的提倡,并不是对人类物质需求的一种抑制,准确地说,这是对人类不合理的物质资源消耗进行理性的抑制,同时也是对人们各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这同时包括了对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综合提高。与其说是抑制物质需求,不如说是改变需求理念、需求获得的方式和需求结构。
当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应更重视精神需求、人与人和谐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需求,在更高需求层次上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使所有人都能树立起“兼顾他人、兼顾整体、兼顾生态环境”的理念,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力。如此一来,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人类社会的普遍重视而得以改善,生态资源因民众的自觉保护得以重建与恢复,人们的生存条件得以有效改善,人们将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环境“服务”,从而使得生活质量提高;大自然也获得人类的服务馈赠,得到保护与延续发展。
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同的、分阶段的生态需求,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也是一个自然生态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将具有不同生态需求。当一个人从刚出生到18岁,这是一段未成年期,他的生态需求主要是成长生活的需求与文化教育需求,当然这些费用将基本由其父母来承担;到了18~30岁之间的青年期,他已经成年并处于创业期,但由于年纪尚轻,个人经验与知识积累有限,这一时期的生态需求就体现于文化再建设与生活消费需求;随后的5年属于其家庭形成期,这一时期是指他从结婚到新生儿诞生时期,这个阶段则进入他的主要消费期,他已经进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阶段,生活也比较稳定,这一时期一直到他退休之前,其主要生态需求都大部分集中在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而产生的家庭建设需求方面;待他进入到退休期,即当他退休以后,这段时间内他的生活主要内容开始以安度晚年为目的,其生态的需求排序也体现在健康方面,精神第一,财富第二。从这一事例中可以发现,就单纯一个人来说,在其一生中的生态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性,而在这些生态需求中,又不能简单将其作为物质需求或者人文需求来看待。而且,不同阶段他的生态需求也具有不一样的内容,不同阶段他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保障的要求,对于这些需求的合理满足,必将要求有相适应的服务。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风险”的存在。有些风险我们可以提早预防,有些风险我们却无力控制,例如天灾,发生于1998年的我国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给国家及社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484亿元人民币,2.23亿人受灾。可以说,人生活在自然生态这个大系统中,无时无刻都存在风险,每时每刻他的生态需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如何得以满足?灾难风险发生了怎样才能获得保障?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生态保险反过来能够为生态经济的自然生态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种保险就是真正生态的、人性化的保险。它的出现,将实现社会所有保源汇聚,包括企业、农村、弱势群体等,并通过以“量体裁衣”的方式设计出不同保险险种和保险方案,力创中国“人人都参加”的、符合人类各阶段不同生态需求的生态保险体系。生态保险体系的建立,是对中国13亿多人口的民生保障事业做出的重要补充,尤其当国家遭遇人口老龄化、弱势群体数量加剧、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力不从心等现实问题时,生态保险的出现可谓生逢当下、应时而生。
上一篇:生态保险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 下一篇:生态保险与敬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