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传统单一的现收现付模式并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老年供养的主要来源需要有大量累积的公共养老金并且形成体系,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老年贫穷、通货膨胀和灾难性风险。生态保险的灵活应用亦可以使个人自己掌握个人财务、管理退休收入、增加管理透明度,从而使退休金储蓄平均收益率升高并推动储蓄额全面上升,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分散风险,造福后代。
生态保险设计的初衷,就是从生态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群体做出相应的生态服务,最终达到一种社会化群体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回归。以下我们将以案例来具体阐述生态保险多元化服务采购模式,从中得出生态保险的优势,以及它最终回归生态的目标。
社会福利采购模式,顾名思义,是针对那些极低收入,或者孤寡、高龄、患病老人而量身定制的,以社会福利的形式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的采购模式。这一部分老人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孤寡无子无伴可依,就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更别说买一份养老保险来保障他们了。
例如,在敬老工程某示范基地内的张奶奶,一直以来无儿无女,老伴儿早逝多年,孤苦伶仃,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在入驻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之前一直靠在街上捡垃圾为生。来到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内,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的养老生活服务,还拥有了一份来自地方企业为其免费购买的生态养老保险,这份保险可以一直保障她到临终前的所有需求,让张奶奶在晚年中享受到最为人性化的照顾。
当然,这一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由政府或者社会力量的福利供给,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爱心组织来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态保险“买单”,让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家也能拥有最为温情的幸福晚景。这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正气,弘扬中华孝亲敬老的文明之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与传统的政府“自给自足”和“计划供应”模式相比,服务购买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能够显著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交付的效率,改善公共部门(政府和政府机构)绩效。在生态保险服务采购中,政府也同样会扮演一种公共服务的“购买者”而非服务的“供应者”或者服务的“生产者”。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必自己动手(不必自给自足),而只需从生态保险企业为部分老年人购买生态养老保险,政府需要做的只是预先确定所需要服务人群的类别以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然后根据合同来实现购买,以此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当人到老之后,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远远低于精神尊重的渴望,往往表现的是即使天天珍馐美味也抵不上亲人儿女亲手烹制的一道家常小菜。他们渴望得到的是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与精神世界的最大满足,他们希望身体健康、老有所乐、终其天年走完一生,这也正是生态保险的深刻内涵之体现。
让我们依旧将案例设定于敬老工程某示范基地内。该示范基地所在地区政府将为在基地园区内一批老科技工作者及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专家们每个人购买一份生态养老保险,以此来表达对这些老专家、老工作者做出的贡献的感谢。这些老专家、老学者们感到十分的舒心与温暖。他们不在意保险金额的多少,而感喟于政府对他们的记挂与惦念,对他们步入老年后的体己与抚慰,这将是多少金额养老金也换不回来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主要有制度设计、监督管理和财政扶持三种方式。在公共养老金由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转轨改制成本,一般也由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出售国有资产、借款等方式来承担。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政府财政的负担巨大。应该说,单纯依赖财政的直接投入来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是举步维艰的。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专项资金划拨,用于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但因为我国弱势群体尤其当前老年群体人数不断增加,专项资金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其效用一经分散,所能起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因此,各部委可以带头,利用这笔专项资金为社会弱势团体、老年团体等购买个人的生态养老保险,特别是那些社会福利惠及不到、自己能力有限又需求迫切的群体,实现他们的养老保障需求,既可以令专项资金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自身形象建设,在民众间建立“政府公共作为”的公信力与满意度。
将生态养老保险的采购与“人力资本运营”相结合并提升到企业及行业内部的战略发展高度上。将为企业员工购买生态养老保险这一方式,通过“人力资本运营”的动态意义来表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战略性内涵,激发出人力资本产权中的个人自主性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激励机制。形成企业新一轮战略性投资新计划,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目标。
假设:赵某,现供职于一家大型国营企业,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因为他的杰出的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为企业取得了几笔大的订单,同时,他带出的团队也是一支富有创新力与行动力的实干型队伍。因此,企业高层为了让赵某在企业中有强烈的归属感,并能够长期安心地在此供职,为他建立了生态保险个人账户,并由企业为其每个月预存一笔生态养老保险,这部分费用企业以特殊补贴的形式给予赵某,待到赵某退休之后,已经在其个人账户中为他准备了一笔养老金,解除了他养老的后顾之忧。
对于民企来说,为了维护和保障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特殊人力资本的产权权益,应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纳入企业人力资本资产战略体系中,为其购买一定量的生态养老保险,通过这一纽带,把“人力资本福利化”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中集中体现出来。
“市场经济扩张将促使民众寻求横向联合, 自发结成各类互助性和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保护自身的生存条件,及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这是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双向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现阶段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国家财力有限,对于老年群体的保障仅仅依靠国家显然是不够的。在我国,有大批社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及行业协会、组织等民间公共组织机构,可以让这些社会组织、各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集体组织来完成对其组织内部人员的生态养老保险采购。
例如,某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计划拿出组织日常工作收入的一部分为每个协会内的老科技工作者购买一份生态养老保险,所有保费由协会作为一项福利为每个人支付。
采用这一方式,有利于在组织机构或行业协会内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增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发展专业人才的战略储备,加强行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同时,也使得组织机构内部资金使用透明化,获得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社会民众间的公信力,为组织或行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个人所得税采购应当算作是将养老保险纳入到一种个人“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方式。个人从年轻时起,将每个月薪酬所得中个人所得税划出小部分作为生态养老保险的保费预存,等到老了以后就可以积累到一笔可观的养老保险金数额。
李某,单身,供职于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已有5年,担任程序开发设计师,月薪7500元,单位为其提供基本社会保险。对于李某来说,这样的工资水平不算低,加之他尚属单身,没有过于繁重的家庭生活负担,每月工资除去日常基本的开支,还有不少富余。单位刚刚通知他说准备为他购买一份专门针对养老的生态保险,其保费将从他每个月的个人所得税中扣除,累积在他的个人生态养老保险账户中,为他以后提供老年养老服务,他很爽快地同意了单位的建议。这样一来,对他目前的基本生活没有造成任何的负担,同时他获得老年之后的保障,既不构成社会的负担,也不会带来他的子女今后赡养老人的额外负担,何乐而不为?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养老金领取者从年轻时期就开始为社会分担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负担,而且他的分担,到了自己老年之后全部为自己养老服务。既是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未雨绸缪”,同时又为自己的儿女在今后能够减轻赡养负担,从而实现代际公平,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维护与加强。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慈善意识广泛普及,许多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都热心并且有能力参与慈善事业,国际慈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只是这里所讲的慈善采购模式,区别与前面所讲的社会福利采购模式,这里的慈善购买主体基本限定于个人。
付某,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因为今年的几笔大生意,他短短几个月获得了资产的迅速增加,目前拥有了几千万的身家。一直以来,付某都希望能为社会做出一点个人的贡献,如今终于有了足够的资本,他为该地区的5家敬老院捐助了共100万的爱心慈善款,通过他的这一义举,使得这5家敬老院的养老设备、设施得到及时改善与更新,老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当地的生态保险管理中心马上为付某建立了个人生态保险账户,将其捐助的100万按照一定的比例转化成一定的生态保险金额储存起来,以备付某今后的不时之需,一旦他遇到需要救助的时候,他的爱心义举将给他带来最及时、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保障与服务。这也不得不说是“好人有好报”这一真理在生态保险体系中的直观表达。
信用采购,顾名思义是积累个人的信用值,换取生态养老保险的一种方式。例如,辛某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每个月有稳定的工作收入,薪资虽然不高,但其日子过得也很安稳。但想到未来自己老了以后的养老问题,他决定为自己购买一份生态养老保险。鉴于自己每月的收入有限,也没有什么暴富的机会,他决定采用每个月定期定额支付一笔生态养老保险金。为了方便起见,他专门开了一个活期账户,每个月自动往自己的保险账户中划拨款项。待辛某退休之后,其账户中已经积累了一笔不菲的养老金,解决了他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他的长期定期定额的行为,转化成了一定的信用值,还可以换成相应的养老保障服务返还给他,也就是说,因为他长期守信的行为,为他自己换取了更多的养老保障。
青年于某因为一次无意中购买了一张福利彩票,没想到居然获得了500万的奖金,除去了上缴税费之后,到自己手中还剩余400多万,想到自己是家中独子,对于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存在一定难度与不可预估性。虽然之前自己已经有了个人的生态保险账户,每个月也定期预存了保费,但距离生态养老保险最高保额300万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截,趁现在刚好有这样一笔钱,一次性存进300万,大大缩短了最高限额的积累时间,还可以避免这笔资金在自己手头上出现非理性消费的可能,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这个账户不仅仅被局限在于某本人身上。这份保单,既可以为于某本人在必要时候所使用,也可以为其父母养老所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为保户提供最大的便利与人性化的灵活服务。
工程师舒某,因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屡次创新技术发明以及突出的工作表现,获得当年他所在的省级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一笔不菲的奖金。但发奖金前,单位领导已经告知他,奖金只给他60%,其余的40%将作为他的生态养老保险费存入他的生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为他今后的养老做了提前的支付,如果他不愿意为今后养老投保,那40%是不会作为奖金发放的,权衡之下,舒某欣然同意。
这种依据受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将生态养老保险与个人的贡献挂钩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奖励型采购模式。如案例中的舒某,因为获奖,不仅得到事迹表彰、奖金鼓励,更额外地得到生态养老保险这样一份未来保障。一旦他再次荣获殊荣,到了他年老的时候,必定会因为多次奖金的积累而获得一笔不菲的养老保险金。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激励人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他们的工作潜力与创新力,从而在社会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创新改良新技术,积极改善创造新工作方法,进而实现全民生产力的综合提升。
上一篇:劳动力成本飙升与人才“荒漠化”现象 | 下一篇:生态保险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