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牵手工程管理中心 来源:中华牵手工程综合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6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这些单向资源既包括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还包括大量农村人力资源,其毫无反馈的单方向流动,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实际上已经破产,农村“三荒”(地荒、人荒、精神荒)之象普遍,其导致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机会被消耗殆尽,大量“空心村”出现,继而引发“三留”(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焦点,中国农村陷入长期贫困、“社会病”高发的“困局”。
l 地荒:“土地”一直以来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劳动“投入高、收益低”的特性渐渐显露,土地经营收入的分量在农民增收部分的比重逐渐下降,“土地”职能的弱化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对土地劳动的轻视,土地往往由留守老人、妇女耕种、或由亲戚邻居代管,疏于管理、经营粗放,农田里栽树、弃耕、撂荒现象普遍,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
l 人荒: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明显。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更多向着城市转移,造成很多农村人力荒芜,经济生产长期不振。
l 精神荒:由于土地劳动单一,农村劳动力外流,中国农村往往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村老年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精神孤独失落。还有不少妇女、儿童,因为常年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体会不到父母呵护,精神生活单调、迷惘,从而也衍生出不少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也导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空心村”遍地扎根,老人、儿童、妇女三类人群,成为留守农村的“三留”人群。
当前的中国农村,“三留”人群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农村家庭男劳力大多数常年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在家里耕种田地,料理家务,家人常年很难有团聚交流的机会,老年人迷茫、妇女们无奈、儿童们迷惑,最起码的家庭温暖、情感的沟通得不到,彼此之间伤神痛苦,内心孤独寂寞,常常造成留守人员焦虑不安,精神家园的荒芜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的“三荒”问题和“三留”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建设发展,加剧着城乡失衡程度,给社会管理创新、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牵手”在人类发展史的文化演进 | 下一篇:劳动力成本飙升与人才“荒漠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