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牵手工程管理中心 来源:中华牵手工程综合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6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人首先就会想到中国传承千年的“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俗语常说的“百善孝为先”即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即指“孝道”,一方面,它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这既有理念上的认知,又有实践上如何具体操作的方式。“孝”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经过历代圣贤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更已成为支配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德行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把“尊老”和“敬长”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所谓“在貌为恭,从心为敬”,这也体现着中国“孝道”文化中养老尊亲的最高境界之所在。“孝亲”是道德法则,“养老”是基本要求,“敬长”是行为升华。“孝亲敬老”,就是既要满足老人物质需要,更要注重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这二者,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所以,我们今日所说的“养老”,强调在给予老人生活物质帮助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这些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并不悖离。实际上,“孝道”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
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老人社会”,即老人往往集经验与权力于一身,是社会权威的代表。而在过去,“孝亲敬老”的主要承载体就是中国家庭。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受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眼下中国家庭的养老模式,传统养老文化逐渐在淡化,老年空巢化的同时必然提出养老社会化的命题,政府和社会必须接过养老的重担。是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亲吾亲,以及人之亲”的时候了,是弘扬血亲孝、儿女孝的同时大力提倡仁道孝、政府孝、社会孝、企业孝的时候了。文化养老需要动员孝道和仁爱的文化精神,整合慈善和公益的文化资源,实现敬老和乐龄的文化理想。
上一篇:中华牵手工程的“经世致用”之道 | 下一篇:中华牵手工程的社会属性及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