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在我面前摆着一部用智慧和心血编撰的著作《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约四十余万字,是由《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老龄文化产业委员会、中旭老龄(北京)信息科技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嘱我作序。我有些诚惶诚恐,因为中国的老龄问题,我毕竟涉猎不多,研究不深;但我也进入了老年行列,很愿意为社会称为“银发一族”和“夕阳一群”的老年人做点事情,尽绵薄之力,写下我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老龄问题、老龄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遇到,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同样没有疑问的是,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基本国情的不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老龄问题和老龄社会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认识和解决起来也会不尽相同。2013年底,有幸和老龄委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去湖南、广西调研,积累了不少感性知识,再阅读资料性、知识性、操作性较强的《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这本书,我更加深信中国的老龄问题、老龄社会以及老龄事业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和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尽可以学习借鉴别国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决不能依样画葫芦,照抄照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应该讲,解决老龄问题,必须要靠发展老龄事业,这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社会角度讲,是传承中华民族敬老、尊老、亲老的优秀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经济角度讲,银发一族的需求消费必然促进社会服务业大发展,助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转型;从政治角度讲,毫无疑问体现了党对民生重大问题的关心和解决,体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这方面,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一书的形成和出版,就是对当下中国老龄问题、老龄社会、老龄事业这一重大现实的理论关照、理论研究,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对于中国老龄问题和老龄事业的特征、发展及对策,是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以下几点是回避不了的,而且共识较多:
一是中国老龄问题来得快、来得猛、来得大。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民经济人均6000多美元,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其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少生优生,人口政策带来的红利功不可没。但不期然之间,老龄社会悄然而至。据统计,2012年,适龄劳动力减少了三百多万;2013年,60岁以上老人超过2亿;65岁以上老人与5岁以下儿童数量之比逐年扩大,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过后者。这些数据确确凿凿地说明,我们的老龄社会来得太快了!老龄问题,除了来得快,还来得猛。可以说,我们方方面面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老龄社会已经到了的这个现实。物质准备、应对措施、人员队伍、体制机制、理论研究、认识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不是说我们见事迟,而是说老龄社会来得太迅猛,给人以措手不及的感觉。至于老龄问题来得大,主要是指我国人口基数大,现有13.5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接近欧洲人口的2倍,是美国的5倍 。我国社会老龄人口自然也是居世界之冠,解决养老问题,发展养老事业遇到的问题多、困难大,各方面的投入和解决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应该说,这是我国解决老龄问题、发展老龄事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其他国家是不好比的。
二是中国是未富先老,老龄问题来得早。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讲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由中国的贫穷落后问题倒逼出来的。起源于基层的农村改革,正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的。现在,我们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阶段。但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发展很不平衡、不协调,还有一亿多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可以说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还有一段奋斗的路程。在这样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是未富先老,既要解决全面奔小康的富裕问题,又要解决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问题。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会有影响,使养老事业发展受到财力、物力的钳制。应该说,这也是我们解决老龄问题、发展老龄事业所具有独特性,其他国家也是不好比的。
三是中国老龄事业处于转轨变型的社会变革时期,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也有养老问题和养老事业,但无论如何进入老龄社会则是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事情。进入老龄社会的老龄问题和老龄事业,过去是和今天不能相比的,规模体态巨大,完全是一个具有新质内涵的事物和概念,有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而且,经济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往依靠子女各家各户养老和政府举办养老院、福利院的方式已经应对不了来势迅猛的老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老龄社会银发潮的来临。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两亿多且逐年增加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发展中国的老龄事业?的确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特点和规律远没有认识到位和把握到手,未知大于已知。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现在,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风气已经形成,养老院、福利院、康复中心,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公办民营的,也民办公助的;还有股份制的,完全民办民营的。居家养老,以社区为主,有居委会组织服务的,也有政府购买服务的,还有家政公司提供商业化服务的。总之,各种养老模式竞相出现,各具特色,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
在探索发展中,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共识,即老龄事业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性、群众性的公益事业,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要借助市场化,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应对中国当下的老龄化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一书编撰大量有关资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中国的老龄问题、老龄社会、老龄事业,其中不乏有见地独到的观点、主张和应对措施。比如提出“敬老工程”养老方式、以老养老、非产权模式、设立生态保险新险种等等,这对中国老龄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也一定会对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
最后,希望《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一书中关于尊老、敬老、亲老的美好愿景和蓝图化为真真切切、生动鲜活的现实,造福中国的老年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敬老工程 | 下一篇:全国敬老工程号邮轮首授揭牌仪式在宜昌隆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