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迟或早都要发生,概莫能外。未来几十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球人口转变将基本完成,高生育率将成为历史。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尽管它们成为老年型国家的时间有早有晚, 但是老龄化的原因都是相同的,早期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到了老龄化中后期死亡率下降加剧了人口进一步老化,而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出现的。在生产力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阶段,人口死亡率很高, 平均寿命也很短。据统计,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为3%~4%,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为3.6%~3.8%。但高死亡率又必然导致高出生率的产生,因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为3.8%~3.9%,发展中国家为4%~4.1%。加利阿尼在《货币论》一书中指出:“贫困在达到引起饥谨瘟疫以前, 与其说是妨碍人口增长,不如说会促进人口的增长”。事实表明,在社会发展水平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和平均寿命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给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营养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抗病、治病能力,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从产业革命前的3.4%下降到19世纪上半叶的3.2%和下半叶的2.9%,由此出现了人口死亡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一次人口革命。工业化生产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家庭在收入支配上开始把砝码加注在提高子女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妇女参加工作使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母亲在孕期和抚育孩子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大大提高,从而使人们趋向节制生育。退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自此,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从19世纪下半叶的3.8%下降到20世纪 30年代的0.2%,出现了继死亡率下降后人口出生率也持续下降的第二次人口革命。在两次人口革命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普遍明显增加,法国、瑞典、英国、爱尔兰、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随着经济发展,从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直接表现分析,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口生育率下降,使少年儿童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相对增加,即使老年人口数量没有增加,而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相对增加,从而促进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后,老年人生存时间延长,使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加速人口老龄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会改变人口的年龄构成,但出生率下降的影响更大。虽然死亡率的降低会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使老年人的数量增加,但要影响到人口老龄化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出生率的降低将立即减少少儿人口,提高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中国虽然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生育政策的执行,使得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社会老龄化程度才出现不断加深的态势。也就是说,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质看,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
既然社会财富是人创造的, 那么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需要依靠人来解决。人的平均寿命不是静止的,它一定是在不断延长的,这在老龄社会尤为明显。寿命延长必然带来有效劳动期的延长和劳动年龄上限的提升。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增多,而且也促使劳动力成本有效下降。其理由是,延长寿命与保持劳动的力量和能力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因此,要处理好社会老龄问题,以提高老年人素质为中心的健康老龄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 也是协调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老龄化与社会发展不存在绝对对立的矛盾,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正确对待, 消除不利影响, 利用积极因素, 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
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1950年~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老年人口比例约为4.5%;(2)1975年~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这一期间,老年人口比例约为6.6%,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3)2000年~203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这期间,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年~2015年这15年间少儿人口增长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年~2030年少儿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4)2030年~2050年为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老年人口比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近期提供的数据,未来20年将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达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直至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2053年的34.8%,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为2.36%。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由于20世纪下半叶逐渐凸显的人口压力,计划生育国策依旧未能全面放开,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提前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2010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伴随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非常庞大。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的同时,中国老龄群体发展也在呈现高龄化趋势。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近10年时间里,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56%,远远高于中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1世纪上半叶,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速为2.29%,而高龄老人的平均增速为5.1%。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龄老人口数量将达到3067万人,至2040年将达到5600万人,至2050年将达到9448万人,到那时高龄老人数量将占我国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21.78%,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4。届时,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位中国高龄老人,可见我国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特征十分显著。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近10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人,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由于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区域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过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由于缺少青壮年人口而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过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发生在经济发达时期,其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中国来说,尽管经过35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峰值时,人均收入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建设,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在今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上一篇:老龄社会中的不同老龄群体 |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