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大城市聚集,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他们年轻时把自己人生美丽的时光献给了中国农村建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选择了留守农村,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负担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医疗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多等。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张,他们成为一群被淡忘在角落的族群。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在农村人口迁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子女招工、参军、婚嫁进城或子女进城购房定居;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就业,他们的父母就成了留守老人。截至2012年末,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些老龄化的人口大多是以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份存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负担越来越重,经济收入低甚至生活无着落
农村留守老人年轻力壮时为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今他们年迈力衰,本应该颐养天年,但青壮年子女外出打工,使他们不得不挑起抚养孙辈及耕种责任田等多副重担。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有子女,不属于五保老人供养对象,也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子女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偏低。农村现实生活中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压力大,加之子女间在赡养老人上的非正常攀比、推诿和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有的子女还视老人为“摇钱树”,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致使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甚至陷入生活无着落的境地。
(二)精神生活单调,孤寂空虚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农村现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与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在许多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和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成本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都有好静的一面,但又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很多的子女只注重对老人的物质供养,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关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以外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在老年人个人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基本上是靠自己照料和家庭成员照料,由养老机构、村委会、志愿人员、朋友邻居和保姆等提供的社会服务比例极小,如在穿衣、吃饭、洗澡和上厕所等方面,分别仅占0.31%、0.46%和0.34%,即99%是由自己和家人照料;在做饭、洗衣、料理家务和购物等方面,来自社会服务者分别占1.3%、1.63%、1.01%和1.18%,即98%由老人自我服务和家庭成员帮助。子女不在身边,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会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而农村医疗机构少,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务人员少,有的乡村卫生院甚至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缺医少药,自身难以维系生存,农村留守老人就医难问题十分突出。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每年医疗费支出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无病时生活收支尚可持平,遇到疾病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自己硬撑着,“小病扛,大病拖”,有些农村留守老人一旦染上重病只有等死的份儿,往往带着遗憾痛苦地离开人世。
(五)安全隐患多
由于年迈体衰,一些农村留守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一些不法之徒把罪恶的黑手伸向留守农村的老人。这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对外界了解不多、心地善良等特点,销售过期和假冒伪劣药物骗取农村留守老人的钱财。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这些留守老人明白被骗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这些假冒伪劣的药物若被服用,不仅起不到任何疗效,反而会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留守老人的性命。另外,这些犯罪分子还利用花言巧语上门编故事,说在外打工的子女出了问题急需用钱,并谎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来骗财骗物,所骗对象多是男主人或子女长年离家打工,仅有老人留守的农村家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的特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
(六)传统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日益增大,代沟加深,双方都倾向于两代人分开生活。农村留守老人对现代生活非常陌生,传统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老年人因为长期住在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并且习惯于生活在熟人社会里,不愿意离开自己熟识的农村而去陌生的城市。
(七)教育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最令他们头疼的是隔代孙辈的教育问题。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隔代长辈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再加上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过于溺爱这些留守儿童,对这些与父母长期不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老人们对他们的管教轻也不是、重又不能,往往由着他们的性子去做,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因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功课根本不能辅导,在学习上只能对这些孩子放任自流,这对于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也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老龄人口的极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导致社会流浪人员中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流浪老人生活无着、无依无靠,加上其中一些人体弱多病,以致他们不仅在社会上,即使在流浪人员中也是弱势群体。他们通常靠在城市里捡破烂、乞讨或从事繁重的底层工作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收入不稳定、居无定所,生活十分困苦。
(一)家庭贫困是农村老人在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造成贫困地区的生活困难人员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困难人员向城市流动的局面,许多职业流浪者大多数来自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而这一部分流浪人群中又以老年人居多。农村老人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无人赡养、自然灾害等。在我国广大农村,没有养老保险,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就没有经济收入,一直抱有“养儿防老”这一传统习惯思维,因此,年轻时挣的钱都用在儿女身上,比如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等,一般没有积蓄。如果靠儿女供养,同样生活在农村的儿女经济能力有限,加上部分儿女不愿赡养,老人的生活没有着落,在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改善自身情况或减轻家庭负担,老人只得选择外出流浪。
(二)空巢、走失是城市老人在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城市老人流浪的主要原因是走失、空巢。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一般都有退休金,儿女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而家庭贫困不是其流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街道面貌不断更新,随着年纪增大,其记忆力逐渐下降,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失智老人,外出后不记得回家的路,因而,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较农村老人更易走失。同时,现代城市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比例高达50%以上,由于缺乏跟子女和亲友之间的交流,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继而引发生理、心理疾病,导致老人主动或被动流浪。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兴起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浪潮。民营化改制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全国由此产生的下岗失业职工总数达数千万人,这涉及到数千万个家庭,直接间接波及到上亿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过40岁的女职工和年过50岁的男职工,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技能、收入保障降低、再就业困难等问题,时至今日,这些“40、50”人员已逐渐达到了老龄人口的年龄界线,他们即将到来的晚年生活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
(一)身价低、补偿少,很难挣脱贫穷枷锁
他们在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工作,随着国家对企业破产改制,他们积极响应和参与,为国家顺利改制奠定了基础。国有企业改制的一大目标,就是“减中增效”,减少企业用工定额。采取“下岗”、“内退”、“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等办法,结果造成数千万原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然而,工龄买断却让他们沦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底层人员,得到的补偿远不如现代工薪族一年或几个月的收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窘迫。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农民工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如免缴农业税、实施种养殖和农业机具补贴、办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而这些人员除买断工龄的补偿以外一无所有,家庭的压力、就业的矛盾导致他们普遍生活困苦,很难摆脱贫穷的枷锁。
(二)年岁大、就业难,新的“四无”人员问题日趋凸显
过去,这些“40、50”人员在企业中多数是从事本行业单一工种,在本工种上是行家里手,而在其他行业或工种上就是 “门外汉”,加上年岁大、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很难与年轻人相比。这部分人受年龄、文凭、技能、知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他们再就业的路子很窄,因此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寻业路上困难重重。他们仅有的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和实干苦干的精神,用人单位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培训这些50多岁的人,因此,他们与再就业往往擦肩而过。这批大龄失业人员日渐形成了新的、最为突出、最为困难的“四无”人员群体,即无职业、无生活来源、无医疗保障、无钱缴纳逐年上涨的养老、医疗保险等。这些问题全部集中在他们身上,如不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长此下去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留下阴影,容易产生不利社会稳定的过激行为。
“40、50”人员大都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在这部分人中,有的当过知青,有的参过军,有的是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有的是组织管理人才,有的还是企业领导者,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制,为顺利完成改制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一股改制浪潮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沦为了现代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子女上学、就业、本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不知从何而来,其重重困惑犹如雪上加霜。时过境迁,岁月流逝,转眼间改制后的十数年就这样过去了,过去他们全靠工资养家糊口,如今没有了稳定工作,收入很难得到保障,近60岁的老人还要拖着疲惫而羸弱的身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四处奔波、四处碰壁,难以就业,现实的沉重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退休,对于辛苦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而言,应该是放松享受、颐养天年的代名词,但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退休只是从工作岗位的忙碌变换为家庭的劳作,退矣不休、老而无养是当下许多中国老人的真实写照。
(一)子女无暇,需照看孙辈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竞争压力大,年轻夫妻基本无暇照看孩子,不得不将小孩托付给老人看管。而且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老人帮子女带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知,父母总希望子女生活得更幸福美满,所以通常老人也愿意替子女照顾孩子,部分或者全部放弃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想替子女减轻各种负担。但如此一来,这也变相成为老人的负累,不光是经济上要予以补贴,同时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对于身体条件已逐步走下坡路的老人来说,确实是非常辛苦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照顾教育孙辈的过程中,两代人总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如果这种分歧得不到及时沟通解决,就会恶性循环,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夫妻离婚、子女与父母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老人在其中扮演了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含辛茹苦没有报酬,无怨无悔付出精力和金钱,最终却成为被责怪的对象,这些现实问题都将大大降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子女“啃”老,增加老人负担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养大的儿女断不了“奶”, 大学生“毕业而不就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每天“窝”在家中,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每月靠父母接济过日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啃老族”。 据了解,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两类人群:一类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或者对工作过于挑剔,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属于“创业幻想型”,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但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另一类人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这也直接暴露了“啃老族”最重要的危害性,就是它会严重侵蚀家庭经济,尤其是父母的养老金。因为这批“啃老族”的父母一般都已经临近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收入水平很难再提高,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严重放缓,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还在啃噬父母长辈的“血汗钱”。现在五六十岁的老人,由于年代和生活习惯的原因,一般都非常节约,储蓄率很高。但老实说,他们的退休工资和社会福利保障部分并不高,甚至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底层的工资水准。这些父母把本该用于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给孩子零花、做各种支出、买房供房等,这样就破坏了家庭有序的支出状态,很容易使得父母和孩子一起变成“月光族”,严重影响父母未来的退休生活质量,并成为家长难以释怀的心理负担。
(三)家庭拮据,继续打工养家
退休后继续工作的老人,除去为了兴趣以外,相当多的老人是因为家庭拮据,子女无赡养条件或不尽赡养义务,或是子女众多需要父母养活,老人们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而不顾年迈继续工作,通常以社保不健全的农村老人及城市低收入老人为主。这类老人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身体条件差,只能从事一些要求不高、收入不高的工种,车站码头、建筑工地、社区街道、农贸市场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的做小买卖,有的扫大街,有的做清洁工,有的从事底层的服务行业。老人们起早摸黑、收入微薄,由于退休打工不受劳动法保护,一旦遇到劳动纠纷,往往会遭遇维权困难,发生意外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对其晚年生活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上一篇:中国近当代的老龄群体 | 下一篇:中国老龄社会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