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老龄人口的极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导致社会流浪人员中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流浪老人生活无着、无依无靠,加上其中一些人体弱多病,以致他们不仅在社会上,即使在流浪人员中也是弱势群体。他们通常靠在城市里捡破烂、乞讨或从事繁重的底层工作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收入不稳定、居无定所,生活十分困苦。
(一)家庭贫困是农村老人在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造成贫困地区的生活困难人员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困难人员向城市流动的局面,许多职业流浪者大多数来自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而这一部分流浪人群中又以老年人居多。农村老人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无人赡养、自然灾害等。在我国广大农村,没有养老保险,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就没有经济收入,一直抱有“养儿防老”这一传统习惯思维,因此,年轻时挣的钱都用在儿女身上,比如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等,一般没有积蓄。如果靠儿女供养,同样生活在农村的儿女经济能力有限,加上部分儿女不愿赡养,老人的生活没有着落,在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改善自身情况或减轻家庭负担,老人只得选择外出流浪。
(二)空巢、走失是城市老人在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城市老人流浪的主要原因是走失、空巢。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一般都有退休金,儿女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而家庭贫困不是其流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街道面貌不断更新,随着年纪增大,其记忆力逐渐下降,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失智老人,外出后不记得回家的路,因而,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较农村老人更易走失。同时,现代城市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比例高达50%以上,由于缺乏跟子女和亲友之间的交流,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继而引发生理、心理疾病,导致老人主动或被动流浪。
上一篇:下岗难就业的老人族群 | 下一篇:生态保险与敬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