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兴起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浪潮。民营化改制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全国由此产生的下岗失业职工总数达数千万人,这涉及到数千万个家庭,直接间接波及到上亿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过40岁的女职工和年过50岁的男职工,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技能、收入保障降低、再就业困难等问题,时至今日,这些“40、50”人员已逐渐达到了老龄人口的年龄界线,他们即将到来的晚年生活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
(一)身价低、补偿少,很难挣脱贫穷枷锁
他们在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工作,随着国家对企业破产改制,他们积极响应和参与,为国家顺利改制奠定了基础。国有企业改制的一大目标,就是“减中增效”,减少企业用工定额。采取“下岗”、“内退”、“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等办法,结果造成数千万原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然而,工龄买断却让他们沦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底层人员,得到的补偿远不如现代工薪族一年或几个月的收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窘迫。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农民工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如免缴农业税、实施种养殖和农业机具补贴、办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而这些人员除买断工龄的补偿以外一无所有,家庭的压力、就业的矛盾导致他们普遍生活困苦,很难摆脱贫穷的枷锁。
(二)年岁大、就业难,新的“四无”人员问题日趋凸显
过去,这些“40、50”人员在企业中多数是从事本行业单一工种,在本工种上是行家里手,而在其他行业或工种上就是 “门外汉”,加上年岁大、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很难与年轻人相比。这部分人受年龄、文凭、技能、知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他们再就业的路子很窄,因此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寻业路上困难重重。他们仅有的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和实干苦干的精神,用人单位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培训这些50多岁的人,因此,他们与再就业往往擦肩而过。这批大龄失业人员日渐形成了新的、最为突出、最为困难的“四无”人员群体,即无职业、无生活来源、无医疗保障、无钱缴纳逐年上涨的养老、医疗保险等。这些问题全部集中在他们身上,如不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长此下去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留下阴影,容易产生不利社会稳定的过激行为。
“40、50”人员大都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在这部分人中,有的当过知青,有的参过军,有的是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有的是组织管理人才,有的还是企业领导者,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制,为顺利完成改制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一股改制浪潮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沦为了现代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子女上学、就业、本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不知从何而来,其重重困惑犹如雪上加霜。时过境迁,岁月流逝,转眼间改制后的十数年就这样过去了,过去他们全靠工资养家糊口,如今没有了稳定工作,收入很难得到保障,近60岁的老人还要拖着疲惫而羸弱的身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四处奔波、四处碰壁,难以就业,现实的沉重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上一篇:退矣不休、操劳无期的老人族群 | 下一篇:漂移去向不明的老人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