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而尊老文化和悠久的敬老传统,又是中国传统道德领域内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尊老、养老、终老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年积累和沉淀,对中华儿女的代际关系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子女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老年一代不仅传授给子女或孙辈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向他们灌输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拙的是非观念,这其中就包括以孝顺、报恩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伦理规范,这些观念随着个人成长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不容置疑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绵延几千年,渐渐超越了养儿防老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尊奉“百善孝为先”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养老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心甘情愿地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事情,这样一来,即使无法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使老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客观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文化精神系统、交往系统以及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民族发展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个体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提升都是在后天逐步形成的,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习成而性与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必然是在中国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中形成、发展、积淀、升华、传承的。可以说,弘扬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加强对敬老尊老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是中国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导向,是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及产业所必需的信仰指南。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社会的古人就曾提出过所谓的“大同之世”,社会生活共同体之间的共济互助和彼此相恤成为社会保障的实践内容。时至先秦时期,原来部落共同体的抚恤习俗逐渐被制度化、政策化和长期化,“保民”、“明德”和“仁爱”成为社会政策的基本前提。此后,越来越多的封建王朝通过设置专职机构来实施、推行和践行社会救助政策。中国自古以来,评论统治者常以仁政政绩作为标准,这也使救济贫民成为帝王的责任。封建统治阶级普遍把某种形式的生产救助及生活保障作为强化政治统治和提升社会控制能力的重要工具,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正是从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互助以及政府“敬德保民”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可见,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渊源与传统社会结构、制度基础和文化体系密不可分的,传统对现代的影响足以引起人们重新思考和理论反思。
上一篇:现代养老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关系 | 下一篇:“孝文化”与齐家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