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汉字的“孝”,剖其字形,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形象地表示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所谓父慈子孝也。我国古代的经典里,关于“孝”的论述,比比皆是。像《孝经》、《礼记》里面都有关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描述,关于“孝”的论述就更多了。一部《论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19处之多。一部《孟子》,提到孝的地方就有28处之多。像《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像《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儒家看来,“齐家”和“治国”是一回事。有人曾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回答:《尚书》中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管好了家,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家庭和睦,才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重任。
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家始终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国家的细胞,而孝文化也永远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孝”可以使家亲密和谐,“孝”可以使家温馨幸福,亿万个家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了,整个社会也就变得温馨、和谐,宇宙清宁,邦国平康。因此,光大“孝”道德,弘扬“孝”文化,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民保障的社会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是,对中国人而言,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养老问题。任何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都着重于协调个人生命周期收入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却很少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中国老人却尤其注重在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笔足够他们用到离开人世的养老金,他们注重的是家庭、子女对他们的照顾,子孝孙贤,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而这种对家庭、对子女强烈的依恋都源自于我们的孝文化。中国人所说的孝不只是“养”,更是“敬”。亲劳养亲而不敬,同样被视为不孝。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家庭养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说,正是因为孝文化的存在使得中国老人在精神上的终极价值得以实现。
上一篇: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福利制度 | 下一篇:现代养老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趋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