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人们常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但同时,又是全球的老年时代,也是外来思潮倾泻的时代、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更是国人对本土文化质疑、淡忘、民族心理自卑甚至民族精神出现失落的时代。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正在加速剥离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时下,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存在着前所未有的世纪挑战和时代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保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是互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只有传承就会重复和停滞,在功能、造型和观念上凝固;没有继承,创作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依托。所以“传承有序,取舍由人”是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在发展中文化自觉的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同时,还要充分与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力相适应,才能具有充分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环境。更要有高水平的匠师,通过不断创新、改造,在继承与发扬中形成文化的进步与技艺的成熟。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对中国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与发扬,都必须拥有与之能匹配的专业人才的大力投入,用他们的智慧与专业来继承和提升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创造出更高情致、更高层次的经典文化与工艺作品。
而在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过程中,老龄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节我们已经提到,中国老年人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递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人生的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就了厚重文化知识的积淀,还掺杂了许多对人生、处世的领悟与智慧,他们就像是“承袭历史、贯通古今、联通未来”的空间使者。他们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路径选择都具有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抢救、保护我国民族文化,是对老龄群体在文化领域内的价值发现。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一代代人之间的文化传承或积累,古往今来传承或积累方向基本是一维的,即由父及子,或由师及徒。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全社会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与自觉, 更期盼有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发挥经济手段施以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老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民族文化保护成败的关键。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将社会各界的力量联合起来, 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尤其是发挥现在社会中广大的老年人群自身优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能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发挥自己“老而弥坚”的精神面貌与专业素质。对于这种无形文化资产的抢救、挖掘与保护,从根本上来看即是对人或是对人的文化的保护。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老一辈的人(或民间艺人)处于关键地位。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再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上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 下一篇:拯救民族文化与价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