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时倡言“中国梦”,发出了民族振兴的时代最强音。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提出,在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赋予文化建设新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中国文化对于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1979年到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为提升。而且,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维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合理的方式转换成文化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本,可以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影响。
例如,结合地区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挖掘、继承、发展并与生态旅游结合,做成文化产业,通过民俗文化展示、传统文化旅游、非遗文化的艺术表演等活动,发展区域的旅游经济,同时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另外,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打造城镇特色,塑造乡村人文气质,激发居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鼓励并引导当地民众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健康、清新而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还可以促进党的政策、先进文化、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进村入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带动村镇改造、建设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从世界范围来观察,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全球经济结构正进入一个大调整期,未来生产向着品质化、趣味化、环保化、精神化、经验化等方面发展,文化将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将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全新的面貌和体验,文化在经济的舞台上已不只是配角,更要担当日趋活跃的一个主角。从文化发展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将逐步发展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的广阔市场。着眼未来,审视当前,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强中国老龄群体的文化建设,完善中国老年人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中国老龄文化产业的快速成熟与发展,都将成为社会经济腾飞新的助力点。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势必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引擎与行动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