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由此可见,人们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若想体质康健,必须平时就注重保养、保健,尤其是老年人若想健康长寿,那么养生防病就是重中之重!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我国古代养生家大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清代养生家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他在所著的《老老恒言》一书中还大力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更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举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中创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气候”。
这种注重“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目前也已经渗透入健康、旅游、农林业、房地产等许多产业领域,如各地旅游地产、健康服务业纷纷打出“养生牌”,“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养生农业园、养生养老地产、中医养生理疗”等项目遍地开花。养生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教育老人们懂得和利用养生知识防病健身,养成处处讲究养生的生活习惯,能享受到一切赋予养生内涵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延缓衰老、快乐的生活以提高生命质量,才是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