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都已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传承者,他们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作为民间工艺的掌握者,他们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民间工艺后继乏人。因为无人可以接替与继续发扬,这些传世经典的民间艺术将极有可能因最后一代民间老艺人的故去而消逝于漫漫历史长河中。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鄙薄技术、鄙薄工匠,认为民间工艺是“雕虫小技”,只是匠作末流,不是经国济世之用的“仁术”。因此掌握技艺的工匠虽是传统技艺文化的创造者,但身份、地位与经济文化实力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即手工艺人阶层。长期以来,师傅带徒弟,经验传授就成了技艺传承的唯一方式。既没有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也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徒在长期的劳动中仅靠个人聪敏和悟性来体会师傅的技艺,沿袭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代代延续。过去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师傅的保守,传子不传女,使传统技艺中的高难度工艺诀窍更带上神秘色彩,以致一代名师做出成功作品后,人亡艺绝,只落得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的叹息。从出土文物中战国青铜剑的锋利如初,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和大量精致的瓷釉的失传,都不难说明这一点。
我们现在强调文化复兴。民族振兴,首先就是必须重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挖掘与保护,延续中国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人文精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才能继续树立中国民族群体自豪与自信,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理想。
曾经一度有人认为面对现代工艺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消亡是必然的,它们只能以仿制来保存,或者只能进博物馆。然而大量的实施证明,手工艺与工业化、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多种观念都能汇同在一起,设计创造出新的时代精神。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手工艺的封闭性,导致某些手工艺传统的缺失。如果说,将我国宝贵的传统工艺传承发扬、创新发展,以产业化的方式创造全新的经济价值,让中华民族恢复自豪与自信,是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重要出路,那么传承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及民间工艺的传承方面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即家族式、师徒式和社会化传承,由于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现在大都已难以为继。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社会化传承这一方式逐渐兴起,但这一方式又受困于施教者因为各种社会活动而无法专心施教。受教者受到个人资质、兴趣爱好及各种社会外因的影响,也难以做到“心无旁骛”地持久学习,久而久之形成“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的尴尬局面。在日本、韩国这些国际上被认为文化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每一项传统文化技艺都是由多个专家进行精心的跟踪性研究,一对一地想方设法使其保存并传播下去的。而反观中国民间工艺的抢救与保护、发展与传承之路究竟“路在何方”?
对于民间工艺艺人们,特别是那些已界老年仍致力于寻找与培养传承人的民间艺人巧匠们,不仅要从生活上给予照顾与服务,更要充分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与传播的平台,借助社会的力量去尽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技能的保留传递,这也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实现民族振兴的务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上一篇:老龄人群负有文化传承使命 | 下一篇:民间工艺承袭与非遗文化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