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关于民间文化,由于侧重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各国学者们提出的定义有很多。就其根本性的特征来讲, 民间文化是原始文化的遗存,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使其富有了文明社会的内容, 但其核心部分中, 还遗留着许多原始先民思维观念依稀可辨的痕迹。这一特点, 仅用“以传统为基础”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 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民间文化既是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又是民族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或文化社区)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
社会工业化进程及所形成的工业化文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信息社会的到来, 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 外国文化、异族文化的侵入,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都会给民族民间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发展施以强大冲击, 甚至给民间文化带来逐渐消亡和毁灭性的重创。民间文化搜集研究者在调查时, 常常就会遇到“人亡歌息”的情况。如此的文化失传也是民间文化面临的一种现实危险。民间文化的中断或失传, 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与遗憾。对任何民族来说, 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数较少、生产力低下,甚至还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或古老的文化传统的不发达民族来说, 失去自己固有的民间文化, 无异于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实质上相当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因此,民族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即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与生命。
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文化工作。民间传统文化在文革期间遭到重创,而随着20世纪80 年代国家对文化政策的改变,传统文化逐渐得到复兴。传统民间文化的复兴可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也离不开民间的力量。中国建国后,国家与政府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与专业人员的积极努力,民间文化的调查保护和资料保管等方面的工作,50 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民族民间文化要继承和发展,就需要充分挖掘人才或者说人力资源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但如何选对“人”,如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对待这一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力,保证民族的人文瑰宝完整地延续下去呢?笔者认为,这是老龄人群价值体现的绝佳途径之一。
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展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广大的老年人看作是“传承历史、联通未来的文化使者”。
首先,他们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的继承者,其继承具有原发性和广泛性。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继承者,老年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个体或者群众,而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浓缩着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和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这些魅力符号使老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始终抱有更深度的认知。很多老年人的民族文化基因极具原生态的味道和神韵。因此,让老年人去实现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实在是最贴切不过的。
其次,老年人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童年起,老年人在其一生中所亲历的一切—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将作为文化要素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生命经验。因此,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流逝的状况在老年人的情感领域内,更易激发出一种强烈的保护动能,更具有巨大的工作热情与投入感。
再次,作为老年人来说,他们往往也是民族文化的保持者与坚守者。社会越发达,就需要更加重视文化民族性的保持。中国是一个贯通五千年浩瀚文明史、从古老走向新世纪的伟大民族,尤其卓越的文化资产与人文资源,其文化的广博与独特被全世界所关注。而这些具有传世价值的独特文化,已经深深镌刻于每位老人的人格之中。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持、坚守、保护与传承是一条承前启后的发展道路,需要广大老年人群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审视历史,判断当下,并且走向未来,这是一般中青年群体所无法实现的客观高度。
上一篇:从文化保护到技能相授 | 下一篇:中国民间工艺发展路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