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分布散落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而盲目推向市场,又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成了碎片,工业文明又给主要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致命一击。如何保护、怎样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在如何抢救、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我国政府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的辉煌的文化遗产被岁月的风沙掩埋,消失的文化与文明不能再生,我们只能面对着远古遗址黯然神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但它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等到我们的子孙只能从历史课本中认识它们的时候,那将是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共367个戏曲剧种,但时至今日,仍在演出的剧种仅为267个,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各类剧种消亡了100种之多。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例,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记录在案的能唱一个诗章以上的歌手还有100多位。20年之后绝大多数当初记录在案的歌手都已经过世,现在也只剩屈指可数年老体弱的几个人。更可怕的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传承人在急剧减少。可见,“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也已经是严峻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这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警示与鞭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其意义正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点点滴滴中凸显出来。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DNA,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因为文化传承断层和消亡而发生基因变异。老化的细胞必须经由更多新生细胞来传递基因信息,才能保证基因的延续,“非遗”的传承也一样。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他们大部分或受到病痛之苦,或遇到生活窘迫之扰,加之忧心技艺难以传承,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在保护与坚守中国传统民间技能方面的继续作为。 2008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上,551名传承人中有两位在评定期间就已谢世。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8%。其中,在第三批传统戏剧类的196位代表性传承人里,60岁以下的仅有19人。同时,由于大部分老年传承者都孤老无助、后继乏人,因此,“人亡歌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自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各地已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315项;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地也命名公布了559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政府还将为传承人提供开展传习活动的必要场所,资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期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但这其中最关键的应该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大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于此,更多的市场倾向于此,更多的资源汇聚于此,更多的人投身于此。
传统文化及手工艺的传承发展,都受到传承人高度老龄化、严重缺乏继承人、不敌现代工业化侵蚀、尚未产业化、缺乏民族自豪感等的巨大影响, 与经济高速发展形成巨大落差,难以对社会形成吸引力。以手工艺为例,它虽然是物质的、生产的一种设计形式,但所体现的手艺、思想和坚守的知识信仰维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正是这个原因,它对工业化初期的知识分子走出精神困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困境不是墓地,这也许就是使之更新和发展的契机。
如果将老龄文化建设与需要毅力、坚持与耐受寂寞的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手工艺结合,将许多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已经养成了勤俭持家习惯,自己本身就心灵手巧,却又难以跟上现代信息化社会变化的老人,进入到传统文化或手工艺传承的领域中,从心灵而言可以得到升华,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再创价值,并重新得到尊重,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无疑可以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对文化复兴产生共鸣进而持续关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足够的、长期的吸引力,保证让青黄不接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才能保障产业化不会对文化复兴起到侵蚀的反作用。加之政府的各种支持、媒体的大力宣传、跨领域的创新合作、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和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将市场利益和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形成良性循环,以老龄文化产业带动全体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技艺复兴、创新,再创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上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 下一篇:从文化保护到技能相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