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民间许多“绝活”、“绝技”多是依靠上一辈的口传身授,而大多数民间艺人又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这就完全体现出了老龄群体中老年艺人及传承者的绝对优势与无可取代的地位特性。保护民间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要抢救性保护优秀的民间老艺人群体。其次,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由于传统文化技艺的无形性,政府部门要创造一切条件,给予民间老年传承人一定的社会地位,保证他们有较好的经济收益。其间,政府的宏观调控责无旁贷。另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护好民俗。民俗和民俗活动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都是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会随着社会的、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会随着国家权威机构的评价和态度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会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文化传承就有了基本的条件、存在的养料。优秀的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人,才能滋养一代又一代。而这些文化传人,特别是民族文化传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长辈、父辈,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年人。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是无可替代的力量。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授者,他们将在我国民间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国家各地区的民俗博物馆要积极为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和民间工艺找个家,展览展示不仅要以实物为主,更要为民间技能及非物质形态工艺提供展示和体验的舞台,这就为广大老年艺人提供参与社会的空间与平台。对于那些与现代生活不易融合的、生存空间狭窄的文化形式,老年人还可以详细记录,为著书立说搜集有用素材并加以整理与编撰,以传后世。定期组织民间老年艺人走进课堂和授艺场所,保证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生生不息。还可以让这些民间老艺人们走进大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课堂,走进就业培训基地,乃至走进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只有先从教育入手,让年青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文明,这才是生根的办法。
活着的民俗民间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最基本的根基,是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生生不息的延续,保护好这片沃土,才会不断长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文化;保护好这片沃土,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出绮丽的艺术杰作。
上一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下一篇:老龄人群负有文化传承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