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它是反映民族特质及风貌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悠久历史脉络的人文精神。
1.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国人所信奉并传承。因此,孝文化是老龄文化产业发展之基础。孝文化历经思想家之提倡、统治者之推行、历代群众之实践,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华人一切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并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形成为一种民间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俗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历史铸造了孝文化。孝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传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把孝文化内在的现代意义充分地发掘出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促进中国老龄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作为老龄文化产业的重要体现,其重要价值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针对人群也从老年人延伸到各个年龄层,蕴含着极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精华,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全球。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经验,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3.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是老龄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是人们长期劳动创造形成的产物。艺术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所有艺术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比如:书画、文学、诗歌、曲艺、服饰、建筑、民俗等各个领域。
老年人作为艺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年龄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丰富的人生感悟、精湛的技艺水平、德艺双馨的艺术情操,都使其艺术造诣达到人生的高峰,是传统文化艺术最直接最有力的展现。所以说,大力发展老龄文化产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文化建设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二)倡导现代科学技术
老龄文化产业是一种老龄群体的精神生产,具有非物质生产和老龄智慧的特征。而科学技术是文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文化科技创新”作为老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融合,将是老龄文化产业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超越,是对过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一次升级。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与过去的文化产业一样,老龄文化产业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老龄文化和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还会引发文化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够极大地提升老龄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力、表现力和传播力,不断催生新兴的老龄文化业态,能够为“三大文化体系”(老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老龄文化市场体系和老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设与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科学技术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必要条件,文化成为产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从来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产业的形态是由科学技术的样式所塑造的。从世界文化技术史来看,当今的“文化科技”概念,并不是一次崭新的历史性出场,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脉络和发展轨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一个新命题,却是一个新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老龄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树立新观念,制定新战略,尝试新模式,构建新机制,寻求新途径,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
老龄文化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将不断提高老龄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科技含量和应用范围,同时随着老龄文化产业的不断深入,也将不断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实际应用。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展现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
(三)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根本,强国必先重教。在老龄文化产业中,老年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老年教育可以分为老年人接受教育和老年人参与教育。老年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把老年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老年人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老年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老年人享受现代文明、参与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通过大力兴办老年教育,使广大老年人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群体,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中,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用自己新的视野、新的风范,积极参与社会,发挥自己的睿智和才能,展现人生的价值和新的生命力。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充实了“老有所学”的内容,丰富了“老有所养”的生活,吸收了“老有所医”的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拓宽了思想境界,增强了身心健康,提高了“老有所为”、贡献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更高层次上增加了“老有所乐”的情趣。老年人接受教育有助于老年人自身生活的富足,有助于促进家庭幸福,有助于社会发展。
老年人参与教育是因为老年群体是国家的巨大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有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老年人才是知识和科技含量高,又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强调:“我们需要认识到,由于许多人受过好的教育,寿命延长,而且能较长时间保持健康,现在的老年人能够对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可以保证他们的宝贵才能和经验得到充分运用。”在我国已离退休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尚能继续发挥作用。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继续为社会发展服务。老年群体中个体的初步知识、技能、经验只有通过参与教育和交流活动,才能成为老年群体和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从而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
老年群体在老年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j他们的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理论体系健全。“老年人是一本书”,老年人的阅历、才识是一种文化积累,一种财富。这种积累和财富是不可复制、极具价值的。k他们德高望重,深孚众望,因而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信,背后有人敬,群众基础好。有位哲人曾言:“同样一句话,出自老者之口与出自少者之口,其分量极不相同。”③他们时间充裕,兴趣广泛,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知识参与教育。④老年人没有成绩、业绩的压力,宽松的环境和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教育学习提高效率。⑤老年人淡泊名利,并有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愿望和条件。总之,老年群体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不仅是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发展老龄文化产业、推广老年教育可以直接有效的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老龄教育产业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人才多、范围广、效率高的优点,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将更好得为社会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胡锦涛同志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深入领会‘七一’讲话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切实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老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新兴的产业,对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老龄文化产业能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适应文化产业资本扩张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产业投资由相对单一的“内循环”为主向多元化、社会化的“内循环”和“外循环”并重转变。一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措施和办法,利用老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入,同时发挥财政投入的示范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老龄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导房地产、商贸等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入新格局。二是投资流向高效化。引导社会资本把资金重点投向老龄文化业态和文化领域内养老服务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向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老龄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提供多元化渠道。
2.老龄文化产业能优化文化产业的技术结构。注重建立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深入推进老龄文化产业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使之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注重提高技术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突出抓好老龄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推动企业成为文化科技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3.老龄文化产业能优化文化产业的产品结构。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为老年人精神健康服务为目的,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聚焦和深度开发,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高效、合理的文化产品结构。一是提升传统文化产品,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形式多样化,增强传统形式文化产品和民间工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是打造新兴文化业态产品。坚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并重,加强广告策划和创意设计,把文化创意创新成果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延伸。重点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服务等适合老年人的增值业务产品。三是培育复合型文化产品。坚持以文“化”产业、以文“兴”产业、以文“融”产业,推动老龄文化产业与老龄旅游业、健康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等的融合,催生新的产品形态,逐步形成多元化、复合型的老龄文化产品新结构。
4.老龄文化产业能优化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一是重点培育可为老龄文化产业服务的大型国有企业或成长性好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向这些优势企业集中。同时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研发、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建设一批文化内涵深、科技含量高、先导作用强、示范效应大的老龄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培育中小文化企业,让老龄文化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在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提高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拓展民营资本投资老龄文化产业的政策空间。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扩大结构调整的“鲶鱼效应”,形成大中小型企业链条对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老龄文化产业以文化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产业属性,既能创造社会效益、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老龄文化产业,对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是大有裨益的,是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上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建设的实施路径 | 下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