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影响,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我国15~54岁的劳动力人口从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将逐渐下降,于2050年降为8.45亿。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变化不大。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2015年之前中国面对的主要还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2015年后劳动力人口将开始下降。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感受到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未来几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都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012年的人口抚养比已从2000年的48.6%下降到39%左右,此后,人口抚养比呈逐步回升趋势,直到2025年以后才能回升到之前的水平。但在“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过去之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抚养比又将进一步上升,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逐渐又将显现,并逐步加剧。
(二)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将使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这势必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据2011年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届时100个劳动力将必须供养64个退休人口。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否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是至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在劳动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更多发挥不同年龄人群,特别是年长者的作用,将被提高到一个更重要也更迫切的地位。
(三)人口老龄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2010年微降0.10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比2011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2011年底下降0.6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参与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76.0%降到2011年的70.8%。中国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在工业化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这一现象有向低年龄人口扩散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就业压力而推出的鼓励退休政策,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开始进行反思。目前,我国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降低劳动参与率确实能对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国也同样面临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价值的重新认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在降低劳动参与率问题上,应该吸取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有所平衡取舍的基础上做出更为长远的决策。
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具体地讲是由有生产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老龄化”挑战现有养老模式 | 下一篇:老龄社会的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