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养老问题是老龄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来看,我国无论城乡仍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我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多在5%以上,从70年代开始妇女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目前已经降到替代水平以下。也就是说每对夫妇拥有平均不到两个子女,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到2010年前后,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相继进入老年期,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从之前的1/4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预计在2010~2040年间,20%~30%的老年人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些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保障的缺失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在发达国家,因传统观念的差异化,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居的只占10%~30%。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但是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
(三)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一是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相应增加。二是伴随着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年人供养高龄老年人的局面出现,家庭供养能力有所下降。
所有这些转变无疑都会对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巨大挑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社会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一个补充。我国的养老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呈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化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推行社会养老计划时,更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尽量保持家庭养老模式的延续性。
上一篇:“老龄化”倒逼养老保障完善 | 下一篇:“老龄化”影响劳动力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