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动有着密切关系,而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
(一)养老支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连续10年来养老金支出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养老金支出为2843亿元,2003年为3122亿元,增长9.81%。此后的2004~2008年,养老金支出直线上升,年增长率分别为12.17 %、15.36%、21.21%、21.81%和23.89%。2009~2010年养老金支出数据略有回落,年增长率分别为20.35%和18.68%。不过,2011年,养老金支出再度回升,相对于2010年增长20.94%。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并没有摆脱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因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相同,资金平衡的本质仍然是阶段性平衡,或者说是“现收现付”式。那么就业人口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必然影响资金的平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21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老年抚养系数迅速上升,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险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照中国社会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根据人社部2012年公布的《2003~2012年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情况》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参保退休职工数与在职职工人数比约为1:3.09。如果维持目前的退休年龄,到2030年我国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达到1:2.4,到2050年达到1:1.8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划下,中国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
(二)医疗保障费用。养老金支出只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成本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项不容忽视的支出是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公共医疗费用的上升是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老年人的规模和比重的迅速膨胀,二是老年人口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人口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约为3:1到5:1,75岁以上人口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我国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保险福利费中医疗卫生费比例约为2.2:1,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对国家资源和政府预算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适应这些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走渐进式的、逐步完善的发展道路。即在2020年以前人口老龄化缓慢增长的时期内,形成社会养老保障基本框架;在2020~2040年人口老龄化加速增长,老龄化进入严重期内,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在2040~2050年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化增长趋缓的时期内,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并形成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
上一篇:“老龄化”影响消费需求结构 | 下一篇:“老龄化”挑战现有养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