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目前,我国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经济还欠发达,通过敬老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和开展实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敬老工程的推动与实施予以高度重视。
现阶段,中国养老事业面临的基本困难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养老的压力和负担激增;另一方面,传统和现行的养老模式和制度面对这样的压力显然难以支撑。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卫生医疗状况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计生政策的长期执行,使得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体面临的养老压力和负担不断增加。经济体制的转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与频率的急速增长等因素,又对社会保障政策和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地,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养老问题从制度和政策实施两个层面都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敬老工程助力社会经济腾飞。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其次,老龄人口的增长必然加重劳动人口负担。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劳动人口承受的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社会负担日趋加重。而敬老工程的开展将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明确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方向。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作为2000年政府提出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方针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把握好“人口红利”黄金期, 通过养老资源高效整合,社会养老机制联动互通,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降低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将节余资金用于社会再生产,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助力经济腾飞。
(二)敬老工程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首先,敬老工程的开展对消费结构中医疗保健消费存在着潜在影响。敬老工程的开展对消费结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医疗、保健、养护的比重。据老年人口调查表明,老年人口有73.6%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在老年人疾病的治疗、保健、护理方面的费用支出较大,并一直有上升的趋势。在其他发达国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和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相当),医疗保健占总消费的6%,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我国医疗保健仅占总消费的4.7%,这一比重明显偏低。而随着敬老工程的开展,养老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与农村的各项养老配套设施逐步建立,医养结合模式的落地与推广,将为居民营造一个愈加完备的养老环境,从而也将增加居民医疗、保健、养护费用的支出。
其次,敬老工程的开展对消费结构中提高养老助老服务有潜在的影响。提到养老问题,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老有所养”,即怎样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问题。传统中由子女负担老人养老的养老方式对大部分老人来说已经不适用了。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我国家庭目前正朝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会使得家庭成员在照顾老人时感到不堪重负。例如,两个独生子女结合成夫妻,那么两个人就需要照顾四个老人。故而,敬老工程正是在“养老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为了适应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须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助老机构。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不同,社会化养老需要家庭提供养老费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抚养系数的上升,这样就可以扩大家庭消费中医疗保健服务占总消费额的比重。
再次,敬老工程的开展对提升精神文化服务消费也有潜在的影响。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消费结构基本是以生存和基础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为主体,但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人们更强调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有更多闲暇时间,而敬老工程除了对老年人物质生活予以良好的保障,也会为老年人营造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最后,敬老工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由于敬老工程的开展,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按照著名人口学专家张纯元的测算,21世纪前10年的老年人口约增2000万左右,2010年以后30年中的老年人口将加速度增长,每一个10年平均增加6000万人以上,进入所谓的老龄化典型时期。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尤其是在老龄化的后期,即高龄化阶段,这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使然。按消费经济学的观点,当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满足具有老年人特色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数量极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将形成一个崭新的庞大消费市场,成为左右社会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市场产品结构调整变动的强大推动力。这个时期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
敬老工程的开展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敬老工程促进发展的第三产业中,除了医疗和保险等部分行业外,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领域的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吸纳劳动力较多,因而比较适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劳动力(特别是其中的女性)的就业。
目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只占20%左右,就业前景广阔。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努力发展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是符合国情和有利于加快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三)敬老工程减轻社会成本压力。首先,敬老工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费用的压力,从而给政府减轻负担。由于抚养老年人与抚养儿童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0;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将投入更多的资金用来养老。2011年8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不少地方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逐渐下降,社会抚养压力增大。2010年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5:1),到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3:1),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2.5:1)。而且越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其负担老年比例就越高。这就迫使我们将不得不在较低发展水平上解决突出的赡养老年人问题,社会养老的负担将大大增加。
从1978年之后,离退休、退职人数和离退休、退职人员的养老支出年平均增长率极为迅速。1978年,我国离退休、退职人数仅314万人,养老支出总额为17.3亿元;到1998年,离退休、退职人数增为3594万人,养老支出总额上升到了1512亿元;到了2003年,离退休、退职人数达到4523万人,养老支出总额则上升到了3122亿元。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退休人员数量增长加快。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费用中用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因而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敬老工程的开展将老年人的扶养统筹到新的高度,针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多元化,提供不同模式的服务。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社会养老资源的再创造、再分配,使得社会养老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支出和过度浪费。同时,通过设计与实践的互相关联,分层次的满足老年人各项需求,降低了社会养老成本,减轻了政府养老负担。
其次,敬老工程优化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的局面。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大力发展,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上一篇:敬老工程与现代文明 | 下一篇:“敬老工程”意在制度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