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全面加强孝道传统教育。古训有“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从古至今发展形成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孝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孝道教育是孝道文明传承的起点,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品德教育,关系到社会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如果忽略“孝心”教育,孩子容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因此,孝道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期就该纳入教育。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除了幼儿教育之外,中小学校要把敬老、养老、助老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开展形式灵活的教育活动,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素质。可针对青少年群体缺乏传统孝道知识和观念的情况,动员和发挥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媒体等各方面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活动,结合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与民间习俗,并可参考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从而使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让我们祖先开创的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机构要开办老年节目,地、县级广播电视机构要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转播,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开办老年节目。
(二)科学宣传贯彻传统敬老文化。号召全社会科学理解敬老养老传统孝道伦理的本质。传统的孝道尽管体现“仁”、“义”、“善”,并得到古今民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但它毕竟是源于封建社会的人文遗产,不可避免地存在由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小农生产等历史条件所导致的极端、绝对、片面等局限性。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国情及条件下,这种局限的孝道观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不可能完全吻合,甚至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我们在继承敬老养老传统孝道时,必须根据现实社会状况,从实际生活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以人为本,以亲情维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物质条件和精神抚慰的综合形式来实现具体的敬老养老,使长辈能够颐养天年、老有善终。
当前许多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都以不同形式,各有侧重地开展包括敬老养老孝道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报载某省选拔干部时还以是否孝敬父母作为一条标准。此举从增进人格修养的积极意义来看无可厚非,但若出于附庸风雅搞门面工程而偏离传统孝道本质,只绝对遵从古训简单照搬而不讲实效,则非科学的古为今用,也将不利于现实社会的积极发展。
(三)营造全社会敬老氛围。敬老爱老,自古以来便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传统美德。“百里负米”“亲尝汤药”等孝敬老人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多渠道传播宣传,营造敬老氛围。因此,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活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以“尊老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在全国组织开展的“敬老月”活动,全国各地纷纷推出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氛围,让浓郁的关爱老人之风吹遍神州大地。
(四)尊老敬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子女操劳终生。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尊重历史、尊重人类发展规律。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与照顾。子女应该在精神上关心长辈、父母,尊重老人的意愿,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当老人出现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时,要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当思想上出现分歧时,要求同存异、宽宏大量,不强加于人,允许保留意见;对待老人的缺点、错误,要耐心地做工作,不要斤斤计较。总之,子女应该尊敬、关心、体谅父母等长辈,以尽子女的孝敬之心。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是政府的职责、社会的责任和全民的义务。要大力宣传敬老、爱老和助老的先进典型,让他们的模范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带动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尊敬老人,不能只停留在精神上、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当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上发生困难时,子女要赡养老人;当老人身体不好时,子女要精心地照顾。这是子女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对于子女来说,自觉地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必须反对虐待、遗弃老人的不法行为。有的人受拜金主义的毒害,对有钱有势的父母抢着要,对无钱无势的父母往外抛。有的人不愿赡养父母,有的人甚至虐待老人,辱骂、殴打老人;有的甚至遗弃老人,使老人活活饿死。社会上还存在着对老年人年龄歧视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前民政部副部长、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宝库提出建议:考查干部也应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他表示,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因素,由代际关系引发的矛盾更加突出。凡此种种,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律和家庭美德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于那些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人,必须予以批评教育,使他们尽快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必要时,应当追究法律责任,以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普惠工程,敬老工程要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广大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上一篇:敬老工程缔造老年人才工程 | 下一篇:“敬老”彰显政府高瞻远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