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敬老之俗在周代《周礼•月令》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敬老养老的核心则是一个“孝”字。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相传在尧做帝王时,被虞舜的至孝感动,“遂以天下让焉。”在《易经》中已将重阳节称为“老阳”—敬老节。战国时的孟子就倡导要“为长者折枝”。
今日之重阳节,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已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并为全社会所公认。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这一天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他们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这种敬老孝亲的节日习俗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文物”。但它不会一成不变,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渗透进新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如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等。
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充满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是一种在新时代和科技水平条件下,以孝为中心的行为标准和参照标准。不论是教父母学上网,还是每周给父母打电话,都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重视和期望,反映了对现代物质社会孝敬老人商品化的反思和对深层次孝道的真诚期许。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可见,敬老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上一篇:敬老工程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 下一篇:敬老工程与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