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所谓“老有所养”,即人们进入老年后,不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赡养。让进入老龄阶段、丧失劳动能力或者超过退休年龄而无法工作的人们顺利度过晚年。
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有所养,是孟子的理想。2500多年前,孔子曾如是描绘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千百年来,我国沿袭的养老方式是“养儿防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养老问题前所未有地突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是老年人群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既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其实,老年人一切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代际和谐、社会和谐的行为,都是“老有所为”的可贵表现。
“老有所养”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实现“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一句承诺就能解决的,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和具体细致的配套工作,这也将是一个让公众认可和期待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方能实现。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一再要求,把养老问题作为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养老运行体制,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敬老工程的实施和不断完善,通过弘扬敬老道德,建立健全敬老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先进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将完全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这一目标,使老年人感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促进社会和谐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上一篇:让“老有所医”解除后顾之忧 | 下一篇:敬老工程推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