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所谓老有所学,是指老年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爱好,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从中陶冶情操,又能学到“老有所为”的新本领。“老有所学”,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新学历或新学位,而是为实现老年人“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新形势下的老年教育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更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中退下来,在新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心态,产生了新的矛盾。他们中有对地位、权利和工作环境失落的不适应,有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的困惑和焦虑,还会因为生活环境迅速变化产生怀旧心理和回归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应通过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老年人掌握休闲知识和应对技能,让其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思想、言行与现实社会合拍、情绪稳定、精神愉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现代老人需要老年教育。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这种氛围中,老年教育一定能进一步发展。
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要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为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平台,通过加强学习和知识整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价值,服务社会,为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发展老年教育,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也是老年人终身教育权利的体现和现实的具体利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包括老年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广大老年人继续受教育,既满足老年人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老年人的权利。
老龄教育内容必须满足老年人的意愿。要坚持与时俱进,本着求实与创新结合、需求与实际结合的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除了涉及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等方面,还可以设置衔接现代社会的电脑及网络应用、传统文化及技艺、传统或现代礼仪、家庭急救知识等新型课程。课程设置应由颐养康乐型向应用技能型扩展,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设课程,尽量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老龄教育形式必须符合老年人特点。老年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可采取讨论交流式、活动式、解难讲座式、调研式、个别辅导等因势利导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各种活动、讲座、学习班、老年学校等形式。开展活动应根据老年人居住分散的实际,“立足活动中心,发挥集聚功能,分散小型布点,引导广泛参与”。如组织举办老年运动会,开展有特色的比赛活动;以各类专项活动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老年节等节日,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赏月会,举办游园联欢、趣味游戏及各类文娱竞赛活动,不断充实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精神世界。
上一篇:让“老有所乐”享受幸福晚年 | 下一篇:让“老有所医”解除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