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关于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目前社会比较普遍也最为熟知的两种模式,学界的研究和探讨也主要集中于这两种模式上。实际上,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自我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崇尚独立,老年人不仅要在健康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在经济方面也会及早做好一些积累,除了储蓄和缴纳养老保险金外,适当进行投资理财活动,将积累个人财产作为自己老年期生活的主要来源,未雨绸缪。但从实际上看,更多学者对于这一模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将其视作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候补”选择,他们普遍认为当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才需提倡自我养老,多少含有一些“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无论是西方国家老年人提前的“未雨绸缪”式“自养”,还是多数学者们的“养老模式候补军”之说,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我养老”这一模式的科学性、时代性与积极性。西方老年人简单地将“自我养老”视作经济上的独立,认为自我养老就是不靠子女和亲属(或是无从依靠),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如租金、股金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其含义过于狭隘。而学者们认为的那种“养老模式候补军”的看法,则是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和生活自理。他们认为如果老人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自己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即为自我养老。
敬老工程提出的“自我养老”,是吸取了以上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放大了这一理论的实现范围,提高了这一理论的核心高度,是一次对当前养老模式的大胆创新与探索实践。敬老工程倡导的“自我养老”,即指老年人经济自立、生活自理和精神自强。通俗的说法就是“养老靠自己”。老年人首先要增强自我养老意识。其次是完善“自我养老”的能力,这不仅包括生活上能够自我照料、精神上能够自我慰藉,更主要的是要包括经济上的自我供养。再次,形成群体的自我养老能量释放,实现老龄社会中老年群体的“自我养老”。不仅如此,敬老工程将从老年人个体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综合考虑“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建立“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度”与“服务储备制度”,即指当老年人自“低龄健康”阶段起自己积累养老资源,形成自身足够的养老资源存量,再根据一定的标准换取相应的服务,这也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吻合,充分体现出这一模式的优越性。
不仅如此,敬老工程力主的老年人“自我养老”,则是立足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自立程度的种种途径。例如,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敬老工程老年人才机构的有序合理组织,实现老年人自身再就业,以此获取一定收入,换得个人的养老服务或养老保险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获得精神快乐与工作享受;将自己的特长或兴趣爱好发挥出来,既能使自己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也服务于社会,带来双向效能;树立老年人自力更生的独立思想,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等等。这些方式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从群体层面上看,敬老工程的老年人才组织机构将积极提倡老年夫妻之间、敬老园区之内、老年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老龄群体间“自我养老”的大格局;在社会层面上,敬老工程的老年人才组织机构将采取经济资助、搭建平台、创新载体、老年人才输出等措施,形成大环境下老年群体的发展可持续力,释放这一群体的潜在能量,为社会经济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老年人群抹去“弱势群体”的符号,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这三方面“自身造血”的能力,完成新时代老年人形象上的完美蜕变。
北欧国家单纯靠支出国民税收的50%~70%来提高老年人生活福利,不但没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了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带来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 即靠子女养老的小农养老模式,靠企业养老的计划经济养老模式,靠社会养老的西方养老模式,本质上都属于依赖型养老模式,这些建立于依赖附属基础上的养老模式必将走向衰弱。根据“剩余劳动理论”,未来,我国必然会选择以“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这种自我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道路。
因此,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敬老工程提出了鼓励老年人“自立、自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口号,积极倡导实施老年人才工程,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帮助老年人再次就业作为这一工程的基本目标,以此实现老年人从“自己养老”、“自立助老”到“以老养老”三级跳,在全国弘扬这种老龄社会从“生活自立”到“精神自强”的老年人价值观。
上一篇:敬老工程是老龄产业人才“补给站” | 下一篇:敬老工程老年人才工程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