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我国老年人对景观的需求变化分析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老年人因身体和精神变化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特点,这些都对居住环境景观提出了特殊要求。概括来讲,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变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需求。伴随着老年人退出职业生涯,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通常的工作时间全部或大多转变为自己可支配时间,随着可支配时间的增长,对自己生活安排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通常要求以休闲活动来充实生活。如老年人每天锻炼时间一般在早晨和傍晚,由于光线较暗需要景观照明,要考虑照明设备的布局、位置和灯光照明的时间控制;从季节变化方面可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一般夏季温度较高,植物造景设计时需要考虑老年人活动场地的遮阳和通风,冬季气温较低,活动场地需要考虑空间的围合和一定植物挡风作用;
2.因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需求。退休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从以家庭和工作单位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和户外(多在社区内)闲暇活动为主。活动空间的变化必然导致环境需求的变化,调查统计,55~64岁的老年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数的68.6%,65~70岁的老年人占18.42%,而75岁以上的仅占13.0%,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群体在景观环境中要有体育活动区、健康步道等活动空间,对于身体机能退化、疾病等群体静态活动空间要满足老年人对阳光、照明等环境条件的需要。
3.因个人生理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最为突出。生理上,老年人骨骼、关节、大脑、视力等身体机能的退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以及疾病导致的机能的丧失。例如景观设计时台阶高度的降低、材质表面色彩的变化,栏杆高度降低、两端增设把手,卫生间防滑处理、蹲便器改为坐便器、墙壁安装扶手等等。
4.因心理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良好的居住环境景观有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态度和愉悦心情。老年人心理上有离开工作岗位后自我价值重新定位的问题,也可能有因为子女相继成家和与子女分居后的居住适应期问题。这些负面心理变化影响肌体的健康稳定,可能会形成失落、孤独等不良循环,这些变化需要家庭安抚和良好居住环境景观,甚至需要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居住区景观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红红火火的欢快气氛。老年人喜欢热闹,喜欢群聚交流,喜欢人来人往,这样他们会有许多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会,也可以向别人吐露心声。
5.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而产生的变化。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他们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的活动场所与交流空间。例如,老年人喜欢舒缓而慢节奏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漫步、保健操、医疗体操等,需要有小型的广场,有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喜欢和孩子一起游戏、交流等,在他们活动场地的周围需要有安全防护措施和植物造景,避免有毒、有刺植物,为了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需求,居住区景观应该设置有文化娱乐的设施和休息设施等。
(二)我国老年人社区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美国老年社区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居住区景观的建设,在考虑景观实际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景观元素的美学、医疗、休闲文化等功能。例如充分考虑居住区周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状况,如山体、河流等,景观规划与设计时结合山体、河流进行景观设计;居住区道路系统分为内部交通和外部环线的相互结合的方式,外部环线解决小区对外和快速交通需求,内部交通形成内向型的适合老年人的道路空间;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不同等级和层次感的空间划分;植物造景疏密结合、错落有致,如开敞空间的边线密植和中间开阔,座椅周边注重夏季防日晒、冬季防冷风的布局。
我国老年社区景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良好。养老居住服务形式基本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体系的成功经验,如养老院、疗养所、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如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的老年社区景观建设有的水平较高、理念先进。例如北京某老年社区坐落于顺义潮白河畔万亩浩瀚林地之中,林海毓秀,波光旖旎,具备休闲、生活消费等各项服务功能;座椅、凉亭等半公共空间安排合理,既能不受外界干扰又能保持与外界的视线交流;中心绿地有滨水健康步道、运动广场等活动空间;还专门布置了老年人和儿童共处的活动空间。
从全国的总体形势来讲我国老年社区景观面临如下的现状:
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居住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但老年人居住区景观还处于总体水平不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老年人居住环境景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简易单一,全国发展水平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除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部分老年人居住区景观建设水平较高外,其他的老年社区景观建设有效果不好、景观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状况。
2.景观类型单一。大部分居住区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居住产品类型单一,景观规划和建造的类型单一,缺乏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的景观类型。如当小区为渐老期(55~64岁)和老年初期(65~74岁)的老年人设计景观时,没有考虑居住对象向老年中期(75~84岁)和老年后期(85岁以上)过渡的生理变化需求。显然,当居住对象处于老年中期和老年后期时,原有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就会出现使用不方便的情况。
3.服务设施配置有待更加健全。当前我国老年人基本上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混住,居住环境中很多配套设施如座椅、健身器材、台阶的尺寸和色彩按照通常标准设计和建造,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当老年人独自使用景观设施时或者处于私密的景观空间时出现意外情况,缺少方便有效的紧急求助系统和快速的响应机制,如用于紧急情况求助的警铃、电话等设施不能有效的覆盖小区的各个角落。
(三)新时期我国老年人居住环境景观建设的注意要点
老年人生理、心理、活动方式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老年人住宅景观与普通的住宅区景观有很大的区别性。由于这些区别的存在,新时期在建设老年社区景观建设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要点:
1.交通系统。道路类型根据老年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可运用小型游步道、健康步道或者铺装等形式进行交通转换。道路系统设计要方便、快捷和指向清晰。道路交叉口设计是应该尽可能缩短人行横道的距离。道路交叉和过渡部分要降低高差,并且进行安全提示处理。道路要注意防滑、无障碍设计等措施。道路的指示和标识符号要清楚、明晰。对于大多教老年人来说,最大步行半径为0.8公里,道路旁边要增加休息设施。
2.交流空间。交流空间要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对温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需要,还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因素产生的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增加必要的交往空间,例如在居住区步行道的交叉口、单元入口处,是老年人与其他居民有较高见面机会的地方。此外,邮局、菜场、商业、老年公寓、文化中心等公共活动空间附近的位置也是理想的交往场所。交流空间要灵活布置座椅、花架、凉亭等休息设施。交流设施既要体现景观的丰富,又要尺寸舒适宜人、材质柔软舒服、色调欢快明亮,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危险部位要有安全防护措施。
3.公共设施设备。包括照明设施、垃圾桶、公用电话、宣传栏、指示标志等。老年人社区照明设施的与普通社区相比要提前开启和较晚关闭,灯光要防止炫目、闪动等不良现象,出现损坏要及时维修。设计景观时要将公用电话与小区的安全求助系统相结合,方便老年人使用意外情况紧急救助。公用电话的高度要低、字母符号要清晰、按键大且简单、使用要方便快捷。在景观体系中适当引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设施等,指示标志设计要符号简单、色彩明亮,使老年人容易识别自身所处的实际位置。
4.植物造景。运用植物的树种、姿态、色彩、气味、造型等方面营造丰富多彩植物景观空间。例如树种选择时要适当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如“岁寒三友”的松、菊、梅,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竹的高风亮节等。植物多选择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具有立体形态。植物叶面、枝干、花果在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如银杏秋季变黄、红枫的红色、红瑞木的红色枝干、百花争艳的花色变化和山楂的红色果实等。植物的造型有单株植物的修剪造型、多株的组合造型,还可以通过植物之间的搭配营造优美流畅的花境和色带。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居住环境景观的研究和我国老年人社区景观建设现状浅议,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对景观的需求变化,探析新时期我国老年人居住环境景观建设应注意的方面,主要从交通系统的道路类型、标识和休息设施,交流空间的设置位置、类型和细部尺寸,公共设施设备的完善配置和植物造景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