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定期体检
以社区为单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至少1次健康体检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通过问诊及老年人健康状态自评了解其基本健康状况,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疾病史、治疗及目前用药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
1.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2.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
3.健康指导。告知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健康指导。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对体检中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建议定期复查。进行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预防和自救等健康指导。告知或预约下一次健康管理服务的时间。
(二)健康档案
对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档案,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健康实行分级管理。组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医生与老人,老人与老人之间的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健康管理,让个人及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价服务对象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其后天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帮助对象通过行为矫正,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并进行追踪,如对糖尿病高危个体,通过医生的指导减轻体重、合理膳食、适当锻炼、停止吸烟等。同时,由个体扩展到群体,广泛深入地长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及干预措施,通过中心医护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密切合作,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及控制或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既可以照顾患病个体的特殊性,又可以针对群体性的己存和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三)心理健康
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由于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的受限,使许多老年人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抑郁情绪,严重者引起精神症状。
②退休。退休对以事业来界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人来说,不可否认是一大生活危机。离、退休后很多老人会出现适应性障碍。据王育珊、钟华荪等对广州市诗书街1 438人的调查显示,离、退休对老年人情绪的影响最严重。离、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志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无规律、懈怠的离退休生活,再加上社交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使一些老年人很难适应现实生活,易对生活产生空虚、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甚至有的老人有被抛弃感、老而无用感。
③经济。据调查表明,经济问题是影响老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退休后收入减少,就可能造成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而在农村老人多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老人多靠子女赡养。由于老年人多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常反复发作,需多次住院及常年服药,所以对于经济条件不很宽裕的老年人来说,住院费用便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导致老人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
④家庭。家庭对老年人培养良好情绪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独居、空巢严重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90%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然而如今,在许多城市,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高达70%~80%,甚至90%,住房宽敞了,自由了,但老年人的孤独感或空巢感却更常见了。由此老年人会变得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以至会产生抑郁,久之会降低自身免疫功能。
⑤高楼住宅综合征。是指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
2.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维护的建议:
①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
②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实事求是,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生与死。对于因患病行动不便的老人应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经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到户外活动,做好和他们的沟通,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疏导,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有疑病症,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或做必要的检查,应以科学的论证消除疑病心理。这些都有助于消除其郁闷倾向,使老人进入躯体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中去。
③做好老年保健护理。为了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饮食中摄入盐过量,吸烟、饮酒、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戒烟、戒酒是保护脑神经、长寿、益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还要定期为老年人检查身体,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认真耐心倾听老人对自己心情和病情的叙述,使老人有信赖感和安全感,消除抑郁、焦虑、恐惧、孤独情绪对老人的影响,让老人学会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心理抗病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④教育老人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学习不仅是老人精神需要,而且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拓眼界,端正价值观,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可指导老人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既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又可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因此合理用脑既可促进大脑健康,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⑤教育老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对于接近离退休年龄的老人,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由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要让老人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要让老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适应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才能对离退休这个生活变动泰然处之。另外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教会其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看书、读报、练拳、舞剑、养花、钓鱼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排遣内心的消极情绪,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⑥指导老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温馨,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据研究,独居在不幸福老人中比例较高,占31.78% ,这一比例是具有幸福感老人的3.5倍。家庭养老目前乃至将来都是很重要的,晚辈有尊老、养老的公德与义务,应尽力减少老人独居的比例,使老人能在家庭的关照下享受天伦之乐。作为子女在赡养老人时,不但要让老年父母不愁吃穿,还要注意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要多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注意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使老人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这些对增进老人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
⑦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起居、饮食、戒烟、戒酒。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搞好居室卫生,在室内做一些装饰和布置,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使生活环境幽雅宁静,心情舒畅,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所以,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时间,怡然自得。
3.改善和加强社会对老年心理卫生服务内容如下:
①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我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养老和尊老的社会美德。这种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也是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②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急因素集中在一起的时期。这些因素都可能破坏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各界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为老年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四)健康指导
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向老年人传授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使其了解老年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转变规律,培养老年人对疾病的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治疗、自我护理、自我预防能力,掌握简单的自救方法。大力开展戒烟,宣传戒除不良嗜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指导合理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提高思维反应能力,控制肥胖,延缓衰老,增强人体防病能力。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健康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在长期的运动中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机体功能调节处于最佳状态,达到防病健身,延缓衰老之目的。
日常生活保健指导。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规律,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持已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光线适中,温度适宜,湿度适当,地面不宜太滑,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要有规律,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