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牵手工程管理中心 来源:中华牵手工程综合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6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时倡言“中国梦”,发出了民族振兴的时代最强音。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提出,在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赋予文化建设新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中国文化对于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1979年到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为提升。而且,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维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合理的方式转换成文化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本,可以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影响。
例如,结合地区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挖掘、继承、发展并与生态旅游结合,做成文化产业,通过民俗文化展示、传统文化旅游、非遗文化的艺术表演等活动,发展区域的旅游经济,同时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另外,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打造城镇特色,塑造乡村人文气质,激发居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鼓励并引导当地民众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健康、清新而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还可以促进党的政策、先进文化、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进村入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带动村镇改造、建设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从世界范围来观察,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全球经济结构正进入一个大调整期,未来生产向着品质化、趣味化、环保化、精神化、经验化等方面发展,文化将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将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全新的面貌和体验,文化在经济的舞台上已不只是配角,更要担当日趋活跃的一个主角。从文化发展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将逐步发展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的广阔市场。着眼未来,审视当前,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强中国老龄群体的文化建设,完善中国老年人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中国老龄文化产业的快速成熟与发展,都将成为社会经济腾飞新的助力点。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势必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引擎与行动坐标。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的信仰问题,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民“中国梦”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精神,更需要更好地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思想道德与优秀文化内容。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通过中华牵手工程的发起和实施,能够实现从物质载体到精神传导的“牵手”,并在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的同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遵循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原则,将“牵手”文化特质逐步转化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的社会服务。
人们常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但同时,又是全球的老年时代,也是外来思潮倾泻的时代、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更是国人对本土文化质疑、淡忘、民族心理自卑甚至民族精神出现失落的时代。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正在加速剥离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时下,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存在着前所未有的世纪挑战和时代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保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是互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只有传承就会重复和停滞,在功能、造型和观念上凝固;没有继承,创作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依托。所以“传承有序,取舍由人”是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在发展中文化自觉的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同时,还要充分与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力相适应,才能具有充分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环境。更要有高水平的匠师,通过不断创新、改造,在继承与发扬中形成文化的进步与技艺的成熟。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对中国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与发扬,都必须拥有与之能匹配的专业人才的大力投入,用他们的智慧与专业来继承和提升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创造出更高情致、更高层次的经典文化与工艺作品。
而在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过程中,老龄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节我们已经提到,中国老年人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递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人生的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就了厚重文化知识的积淀,还掺杂了许多对人生、处世的领悟与智慧,他们就像是“承袭历史、贯通古今、联通未来”的空间使者。他们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路径选择都具有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抢救、保护我国民族文化,是对老龄群体在文化领域内的价值发现。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一代代人之间的文化传承或积累,古往今来传承或积累方向基本是一维的,即由父及子,或由师及徒。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全社会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与自觉, 更期盼有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发挥经济手段施以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老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民族文化保护成败的关键。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将社会各界的力量联合起来, 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尤其是发挥现在社会中广大的老年人群自身优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能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发挥自己“老而弥坚”的精神面貌与专业素质。对于这种无形文化资产的抢救、挖掘与保护,从根本上来看即是对人或是对人的文化的保护。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老一辈的人(或民间艺人)处于关键地位。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再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上一篇:中华牵手工程对中国城镇的影响 | 下一篇:中华牵手工程唤醒华人“乡土”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