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7
目前,我国老龄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患病老人比例高、老人就医消费高、老人陪护需求高等。2012年,国家老龄委、民政部、公安部和国务院人口研究中心曾联合做过一次关于“中国老年健康状况”方面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亚健康或非健康老人比例高达95%,其中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比例为84%、老年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1.6%、高血压患病老人比例为49.1%,患肿瘤病的老人比例为27%……从这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的老年群体中,体弱多病、带病生存现象既普遍又严重。而且,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真正身心健康、能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比例极小,其中部分老人自觉主要脏器没有明显病变,生活也能自理。但体检时仍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和内分泌失调等情况。造成老年人口大面积亚健康或非健康状况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也有现实环境的;既有个人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要改变或破解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局面,必须有一个宏观的和长远的战略性考量。
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宝库中,关于老年医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人到了老年期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以达到减少疾病,早期康复,健康长寿的目的。成书于二千多年之前的《黄帝内经》,不仅确定出老年人的年龄分期,更重要的是阐明了老年人衰老的规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85种药物都可达到“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详细论述了老年人的形体、神态的衰老特点,以及在心理、情志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提出明确的起居、饮食调护方法,这些对老年人的医学及保健学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中医药学对于老年疾病的防治,除了施用药物、针灸等治疗外,还强调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如各种摄生方法、气功、导引、按摩、食疗等等,强调天人相应,保精存神,平调阴阳,动静结合,形神统一的养生原则。
中医药治疗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优势也可谓得天独厚,概括起来就是“简、便、效、廉”,比之西医更加“接地气、惠民生”。“简”就是看病简单、用药简单、治病也简单,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够基本了解患者的病因,省去患者化验、拍片、CT、核磁共振等繁琐的检查程序,为老年患者在就医时创造更加便利、快捷的就医体验,同时,简单的看病流程也能够提高看病效率,缓解“看病难,排长队”的现实问题。
而中医药作为中国本土的医药文化,其本身也更易获得中国老年人的青睐与信任。中国的老龄人群的中医药文化情结,来源于他们与中医药文化同根的文化背景,这种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也使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就医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药。
首先,老年群体寻求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更看重中医药能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中医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重养生、重预防、重提升正气”的“三重理念”和“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的“三观原则”,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效、速效、长效”的“三种结果”是乐于被老年人所接受的。并且,中医药并不存在西医看病贵、耐药性、以及存在复发、不治绝症等问题,这些都被中国的老年人深刻认同。
其次,中医治病、养生中讲究的是“阴平阳密”,“以平为期”。中医认为,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综合平衡状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机体就会出现病理反应。老年人们常说:“找中医调理”,其调理就是调平衡,就是“以平为期”,人生哲理与人病之理的共通之处,处理人生问题与处理健康问题交融,自然也成为老年群体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又一个解不开的中医药文化的情结。
再次,中医药文化中有“顺乎天时、顺乎地利、顺乎人情”的理念,这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文化中这种“顺”的思想,正体现出了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尊重生态法则的一种智慧的生活哲学与养生态度。老年人在医疗保健的实践中,顺应四时的变化,顺应地理环境的变化,顺应社会的变化,顺应自身生理的变化,这才是实现平和态、健康身体的信条之一,这也是老年人医疗保键的重要法则。
第四,中医药文化中对差异性认识是深刻的,诊疗时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将同一种病在不同时节、不同地域、不同个体条件等表现出的不同症状相区分,用不同的药方给予治疗。这其实就是中医药的精髓之所在,即为辨证式施治。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大多数经历半世纪的风风雨雨,自然更加容易与中医文化中的“差异理念”产生共鸣,在医疗、保健领域更倾向于选择中医的“辨证施治”,也更能符合他们的人文情怀。
第五,中医药文化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从养老养生的效果来看,就是注重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相互平衡与制约,从而达到动静相济,形神兼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目标。中医药文化认为人的个体在与自然、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会受其深刻影响,而非单纯与孤立的。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能切身体会到这一特性,比如气候对自身疾病的影响,阴雨天中的关节病,低气压中的心脏病等,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足以使其对中医药文化深信不疑。
最后,就是中医药安全、可靠的特性深入人心。中医药材绝大多数为动、植物,均来源于大自然,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属性天然。同时,在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平衡阴阳”等观念的制约调和之下,所有药材之间也存在着互补与牵制、平衡与克伐的作用,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十分极端的副作用。老年人对中医药安全的认可,除了对中医药一些客观、科学的认知外,也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百科中本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中医文化与老年群体中所深深沉淀的传统文化相通相融,因而在这一群体中才形成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情结。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情结,老年医疗保健才会必然地、更多地选择中医药。也正是由于在老年群体,甚至更多的中青年群体中有了这种中医药文化的情结,才有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