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7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21世纪的一项基本国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敬老工程就是立足于当前基本国情,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正确认识中国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背景下产生并开展建设实施的。它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示范基地作为实施载体,集各产业发展于一体,从整体出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复兴,可以说,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为全国老年人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宅院”,一个老龄群体的“浓缩型社会”,既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与医疗保健,实现老年人日常物质生活需求,又充分为老年人提供群体生活环境,创造其“再就业”的平台,成就他们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梦想与愿望,“以老年人需求出发,到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带领全国老龄群体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作为中国本土产物,中医药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乐观,阻碍其发展的原因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因此,中医药文化若想在中国实现颠覆性的产业变革与文化新生,只有通过多方力量、多种资源形成合力,集合众家之长,为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搭建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的实施平台,通过宣传、推广、体验、参与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全社会认识并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不朽魅力,形成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社会影响力,才能真正冲击到制约中医药发展近百年的文化桎梏。同时,在政府、社会各界、百姓大众之间串联起一道整体推广发展体系,完成政策导向、制度建设、市场规范、监管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才能真正打破中医药现有旧格局,真正让中医药文化释放它无与伦比的价值。
唯物科学观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对于一件事物、一个文化体系、一个民族而言,他们的自然属性则体现在它的物质表现、自然特性与生存发展方面;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体现在事物、文化体系和民族方面的社会属性大致包括事物本质内涵、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的精神内核等等。自然属性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而社会属性则体现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能力,只有实现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相互补充,互为促进,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属性,体现于它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它的医用价值从它存世数千年依旧焕发蓬勃生命力就能体现。同时,它的产业能量也将为社会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属性,对于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中国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等领域都将起到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敬老工程诞生于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因此,它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中。敬老工程关注于人到老年之后产生的各项特殊需求,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而不断进行开拓建设与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自身丰富的成为老年医学资源、养生保健方法、内外结合的护理技能等,都非常吻合敬老工程对于老年人医疗救治、健康保健、康复护理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是开创中国中医养老新模式的必要条件;而中医药学也能够通过敬老工程这一涉及全国范围内、系统的、庞大的民生工程,完成自身宣传、推广、体验与正名的社会性大平台,也有助于中医药事业及全产业链的串联与启动。
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属性,则体现在中医药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哲学与社会影响方面。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仁爱”、“和谐”、“精缜”、“诚谨”等中医药文化中的这些社会价值观,与敬老工程所倡导的孝亲敬老、人性关爱、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等社会价值观相契合。更重要的是,敬老工程注重实现老龄群体身与心的真正健康,尤其在社会参与方面给予老龄群体创造二次价值的平台,这也为所有老年中医药学者、医者提供施展他们才华的空间,在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传承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也只有借助敬老工程巨大的社会影响,才能够让中医药文化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升华。推而论之,通过“中医药”的实用性、有效性和人文性,也更加能够凸显出敬老工程的实施价值,有助于让全社会、全老年人正确看待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规律,走出看不起老龄群体的“怪圈”,从整体上实现老龄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上一篇:敬老工程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 下一篇:中华牵手工程建设背景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