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7
作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医药曾在历史上风光一时,但自鸦片战争开始,随着西方自然科学逐渐传入中国,中医药文化开始不断遭受冷落、质疑甚至是封杀,长期的“文化冷遇”造成了中医药自身的先天不足,后天虚弱。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随着人们逐渐对于健康的重视和对于中医的了解,国家与政府也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巨大价值,在不断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同时,更是将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可以说,中医药文化已经开始走入它的“产业春天”。
把握时机,突出优势,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伴随中国老龄事业与产业的发展要求,面对中国日益增加的老龄群体实际需求,敬老工程也看到了中医药文化对我国老龄事业及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产业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敬老工程不是盲目的利用中医药文化来强大自己力量,而是针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与产业特点,通过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中医药自身的“造血力”与可持续发展力。相信通过敬老工程有效推动,中医药产业必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全新的产业格局。
1.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
重视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中医药高等人才创造优越的产业环境,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是保障我国中医药事业及产业发展是否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人力资源中的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更加具有突出的群体特征与从业优势。虽然他们在临床实践的经验还不足,但他们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也乐于从基层做起。初入社会的他们往往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但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单科性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学生就业面相对狭窄,这使得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中医药学科专业特点突出、理论体系独特,这决定了中医药院校学生虽然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但其人才通用性却不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伴随高校“扩招”带来的庞大本科毕业生群体、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峰叠加”的人才就业环境,导致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压力重重。其次,我国中医药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市场可供专业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十分有限,例如,不少医院在实际诊疗时往往中西医混合并用,中医药专业特色基本不能充分发挥。这又对专科人才造成一定的思想压力,不能乐观面对现实的就业竞争。再次,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影响下,各级医院更倾向招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成批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十分有限,这也对中医药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一定影响。综合以上原因,可以说,现阶段“就业难”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难以逾越的“就业障碍”。
“敬老工程”的建设实施,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养老问题,从老年人“居、医、养、学、教、为”多元化需求出发,为中国老龄群体构建起符合中国老年人生活习惯、情感偏好的“订制式”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需求就是获得健康的体魄,面对全国两亿老年人95%亚健康和非健康的严峻局面,如何先保证园区老年人的健康,并为之创造获得健康的环境,也是敬老工程首先面对的发展问题。
中医药在老年疾病的医治、预防、调理、保健及日常养生中的优势在此已无需多言,若能在敬老工程运营中有效运用,满足老年人医疗健康及其他相关服务的需求是完全有可能的。医疗技术需要专业人才作为发挥其效用的物质载体,敬老工程布局全国的服务网络,多达不止2亿人群的市场规模,保持不间断有效的服务提供才是实现敬老工程长久生存的关键。换言之,就是敬老工程必须依靠大量中医药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实施中医药服务的载体,才能保持中医药老年服务能够源源不断为中国老龄群体服务。因此,敬老工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它的发展,与国家中医药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形成定向合作,为中医药专业人才提供临床实践基地与就业机会,提高院校毕业生的实战能力,并有效缓解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就业压力,增强中医药学子们的信心,为实现中医药事业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
2.充实中国养老产业“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为所有老龄群体构建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中,“医(医疗诊治)+养(养老护理)服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对待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中,“医疗”与“护理”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其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也影响着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力。
在敬老工程的建设实施和后期的运营过程中,引入中医药服务,既能为园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养生保健、身心健康调治等基本服务,还能够兼顾到中国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就医偏好和文化情结,而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观,也将有利于节约敬老工程的医疗资源,节省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如此种种,为敬老工程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医养结合”功能版块注入独具特色的医养优势与人文情怀。
而每一位老人背后牵动的有家人、亲戚朋友等,这也是敬老工程为中医药文化带来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既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产业领域的发展,也利于中医药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随着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在全国开拓建设的脚步,敬老工程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创造成为广阔的平台,使得中医药文化随敬老工程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在全国众多省市、县镇、乡村等地,影响到包括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的全龄化人群,为中医药文化的振兴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
3.老年中医护理人员培养实训基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已从单纯的生活照料转向专业的养老护理,即从解决养老基本需求转变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这不仅包括生活照护,还包括老年人疾病照护、心理照护、康复保健及精神满足等方面。如此以来,这就对专业化护理人员的需求无形中加大,同时,为保证服务质量,对于护理人员在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全社会已经意识到养老护理人员的重要性,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增强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养老护理人员文化素质已成为关系到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护理从其工作对象来看,逐渐由过去单一的疾病护理细分出老年疾病护理、残障人员护理、康复保健护理、儿童护理等针对不同患病群体的护理;从其护理的内容上看,又可分为疾病护理、康复护理、预防护理等;从其采用的方式上来看,护理还可分为西医护理、中医护理等。敬老工程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中,则更加适合采用中医护理满足老龄群体的护理需求。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它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汇贯通,在护理过程中坚持遵循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其中医整体护理和辩证护理的观念更加符合人性化护理的特点。在进行中医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充分考虑人体的体质、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影响机体平衡的相关因素,形成“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中医护理模式。通过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实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中医护理时采用的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熏洗、热熨等操作方法,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灵活方便、疗效显著等优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青睐。特别在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所遵循的医疗理念,人性化的服务风格,细致入微护理手法,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安全、可靠、有效的身心感受,这也是中医护理独特的优势所在。
敬老工程聚焦于中国2亿老年人的需求,却将创造经济价值的机会呈现在所有人面前。随着对中医护理人员需求的加大,敬老工程将着力于创建以“培养、实践、应用、考评”于一体的中医护理人员实训模式。其具体内容是结合当前我国老龄群体的健康特点、生活习惯、情感喜好等因素,制订出更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教材,面向全社会人员,特别优先于下岗职工群体、农村中青年妇女群体甚至是低龄化的老年人群等,对他们进行中医护理的专业培训,并与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作为其定向的实践基地与就业平台,既保证敬老工程所需的大护理人员补给,实现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力,也为仍有工作能力、继续渴望工作的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他们能够继续获得经济收入与社会尊重的愿望。可以说,中医药护理人员实训模式,从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将极大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及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4.敬老工程中医药老年病研发中心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也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门类,是最具备自主创新潜力的行业。中医药的浩如烟海的典籍和经验,包含着很多我们尚未挖掘的宝藏,特别是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肿瘤、肝炎、艾滋病、调节功能紊乱(抑郁、性功能紊乱)、急性热病等方面,具有西方西药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针对老年病的治疗、预防,亚健康人群的康复保健,以及养生养老方面更是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精湛方法与经过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敬老工程充分意识到,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体系的创新,在全球老龄化时代到来的今天,重视中医药在老年病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既能够发挥出中医药自身的药学优势,又能够紧紧贴合世界市场的养老需求,同时,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在世界养老服务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敬老工程本身又是一个老龄人才智库,这其中不缺乏具有精湛医术的老年中医名家、老年中医教育工作者、老年中医知识分子等,在他们身体条件允许下,积极开发他们的潜在智慧能量,他们能够继续在研发中心进行工作,也可以通过指导、辅导甚至是全面领导全程参与的方式,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老年病领域内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技能创新,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帮助。
敬老工程中医药老年病研发中心,也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老年病病理研究、创新工作提供了更“接地气”的平台,构建从“实际需求调研——知识体系研发———临床应用——服务信息反馈”闭合式研发体系,大大提升新技术、新方法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有效保证敬老工程的医疗服务品质。
上一篇:敬老工程壮行中医药文化发展步伐 | 下一篇:老龄产业与时代经济的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