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7
1.中医药文化的全民推广与普及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养生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虽然中医药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更应当看到,中医药工作从未象今天这样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从未象今天这样倍受广大民众的关注,从未象今天这样从全行业、全方位、多层面的加大投入,也就是说,中医药已站在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面前。
通过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在所建地区的影响,通过园区数以万计老年人的亲身感受,敬老工程为中医药在地区的推广普及作用异常突出。敬老工程将采用多种形式,定期为地区群众进行集中的宣传普及活动。具体举措包括:开辟“中医药文化”宣传专栏;组织专业人员、园区老年中医药工作者编写家庭中医药健康预防教育手册;组织有写作、创作才能的老年人、专业人才编写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剧本、剧目、小品、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的作品,并组织敬老工程老年艺术团队成员、其他专业演职人员共同排练剧目,并定期为周边群众、附近农村群众进行展演;为敬老工程示范基地所在地区周围社区、周边农村培养中医药健康辅导师,分片分区的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养生保健方法的普及推广;建立敬老工程中医药文化推广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的向全民普及中医药养身保健、卫生惠民政策等知识;通过组织园区老年中医药工作者,定期带领他们到周围社区、周边农村进行开放日门诊、医疗义务会诊、中医药专业讲座、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现场教授等活动。
通过敬老工程这一推介平台,通过敬老工程中医宣传队的具体工作,旨在为敬老工程示范基地所建地区的广大群众进行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广、科学饮食推广、环境卫生整治、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兼顾到周边农村人群的医疗健康知识普及,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了解、体验到中医药在养老、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强了中医药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铺垫必要的群众基础。
2.中医药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目前许多国家都已把知识产权从原来单纯的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方略的宏观高度上,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来抓。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优势领域,也是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的重要领域,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引导,提高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利用的水平,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不足,我国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与技术人员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相对淡薄,相关管理部门对国外抢注天然药物专利的情况也缺乏有效的遏制手段和积极对策,我国中医药配方已成世界范围内的“免费大餐”。如日本推出的“汉方药”,韩国制成的“韩药”,由此衍生出许多从属专利,获得知识产权后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垄断了中医药国际市场的90%,而我国仅占5%。迄今为止,我国的中药处方有一千多种被外国抢先注册。西方国家已经看到了中医药的产业价值,每年我国都有大量人员到海外去种植药材;欧洲各国常年有招聘中医师的广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专利”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产权保护,在《纲要》的第四章专项任务(34)条中,专门就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论述,即“建立健全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传统知识发展。完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协调机制,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要有效的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制定中医药药传统知识专利保护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及标志目录;建没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制定中医药知识权利保护制度;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与抢救工作;获取和利用中医药传统知识知情与同意原则;规范民间疗法、单验方的注册管理制度;成立中医药传统文化管理委员会;建立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等。
总之,只有真正完善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先和着重实施中医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才能真正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自主创新,真正成为具有核心优势的文化体系,才能具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可能。
3.为老年中医药工作者搭建再就业平台
波斯纳在《衰老与老龄》中的洞见对我们很有启发:人的才能是多维度的,衰老过程并不是带来所有维度才能的下降,某些维度(如经验与智慧形式的固态智力)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仍有上升。而不同职业对于才能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对于一些需要更多发挥固态智力的职业,例如中医、律师、学者、管理者等等,往往年长者更容易做出卓越的成就。正因为年长者与年轻者不同的才能特质,才使得社会的精细分工与合作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挖掘老年人之所长,寻找适应于老龄化社会中老龄成员与非老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创造能动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使之变为现实。
根据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很多老中医的心身状况决定了其在退休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可以继续精力充沛的进行包括临床、教学、研究在内的学术工作。并且,中医药学术的特点也决定了老中医在退休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通过敬老工程也同样为老中医工作者们提供了发挥其学术、技能价值的平台,再次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一方面,敬老工程会组织园区的名老中医、老年中医工作着等人,与中医药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形式,定期让这些老医师、老专家、老学者走上讲台、讲堂,为中医药学子们进行授课、讲座等活动;在老人身体条件允许下,还可以亲自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导师,让他们毕生的包括知识和经验得以继续传承与发扬。
其次,以“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方式,继续发挥老医师、老专家、老学者们的智慧能量。这一直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千百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在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医药医疗人员相对匮乏的现实情况下,敬老工程为老中医名家不仅能为基层培养一批合格的中医药人才铺路,带动基层中医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让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也能够有可能使有口碑的“江湖郎中“们获得转型机会。
再次,设立敬老工程专家门诊、名医开放日义诊、医师讲座等活动,发挥这些老年名中医的旗帜作用,为敬老工程所在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也为老年中医师、工作者等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
同时,敬老工程还将组织园区老医师和专家们定期为周边农村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知识普及活动,中医药的广泛使用将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周边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和培养隐藏于乡村民间的优秀中医,以及具有医疗天赋并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普通人才。
4.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掘与保护
流派林立,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特色。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间的相互争鸣与渗透,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发展格局。例如,安徽新安医派、常州孟河医派、广东岭南医派、江西盱江医派、楚州山阳医派、苏州吴门医学等都曾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但随着西方医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措施不足等原因,限制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抢救更是一再被忽略。一方面,不少地方名老中医的名方、验方难以转化为中药产品,实现济世救人的功效;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监管不足,还有一些打着中医名方的幌子进行假药生产、销售,坑害人民。真正的中华民族瑰宝难以得到发扬光大,实在令人可惜。
敬老工程通过在全国各地建设示范基地作为其为老龄群体服务的载体,因此,敬老工程在对地方中医药文化的挖掘、抢救和发扬光大工作上,将起到巨大作用。例如,开展地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搜集、整理及汇编工作;发挥地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地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开展地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建立地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培养中医学术流派继承人等。
总而言之,敬老工程对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一方面,体现于让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再次重现光彩,发挥功效,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资源。另一方面,敬老工程中也注重于为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服务,让这些老专家、老学者、老医师甚至是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获得健康的同时,还能够继续发挥他们的才智潜能,让这些文化瑰宝都能真正的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服务大众。
上一篇:老年产业体系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敬老工程激活中医药文化服务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