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2014年2月26日,《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老龄产业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旭国际敬老产业基金等单位联合编写的《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书正式发布。2014年8月28日,经全国老龄办公室信息中心和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老龄文化委员会批准设立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2016年7月因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机构改革该中心不再作为批复机构),2021年经中国城乡统筹科学管理办公室批准设立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2022年经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批准设立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2024年由今日中国论坛批准设立今日中国论坛敬老工程发展中心。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机构设立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
推进敬老工程产业规划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极应对人口年龄化、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敬老工程解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加快养老敬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敬老服务需求,打造幸福老人和健康老人新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促进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是保障我国民生大计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一次重大方针和决策。敬老工程是人类朴素情感与亲情流露和文明的再现,是社会更趋于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社会化的表现,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再现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敬老工程包含着老年人经济保障、健康护理、精神慰藉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文化、制度、道德、伦理、思想措施等方面,旨在建立以“老龄人为群体,以老养老为需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老龄群体参与社会为基本方式,以延长生命、维持老龄群体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满足和提高老龄群体幸福感和尊严为准则”的产业体系,是对以“需求促进创造,以消费拉动生产力”的老龄社会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应对,是对新时代中国老龄群体全新的文化塑造和价值引导,它的发展与实施意义重大。
老年产业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发展空间已毋庸置疑,同时它也是一项优胜劣汰的发展考验与需要精耕细作的爱心事业。敬老工
程从设计初衷到全面实施,其发展目标就是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老龄社会制度,使这一老龄社会制度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充分适应,让中国广大老龄人群完成从“他人养老”到“以老养老”的成功转变,满足老龄群体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敬老工程将老龄群体看作是社会结构、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既强调老年人有效适应社会的方式,也强调老龄群体与社会实现同步发展的方式。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来思考如何促进其发挥养老潜能,倡导建立“自我养老”的意识,实现其自身潜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方面思考如何降低老龄群体融入社会的阻力,让社会力量能够发挥他们必要的支持作用,保证“自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质量。
敬老工程是以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物质部门重要角色,来担当履行社会职责的组织机构,同时发展并建设相应的与敬老工程相关的社会非政府组织机构。敬老工程旨在为中国老龄群体营造“再参与、再创造、再价值”的平台和环境,形成以“老年人为劳动者、老年人为劳动对象,老年人自身优厚知识及智力资本为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力要素,从道德伦理、孝道文化、社会管理、公平正义等方面综合考量,探索建立积极、健康、有序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构筑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龄事业从“积极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转变。
人口老龄化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格局。敬老工程缔造的老龄人才工程,是从人道主义和发展方向对老龄群体价值问题的充分理解和发展探索。现阶段我国广大老龄群体中大部分都是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花甲之年他们意志尚未消沉,渴望回归社会实现价值再造是他们“老有所为”的新精神追求,老龄群体完全可以成为与其他年龄群体一样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创造性的社会生产队伍。实施敬老工程老龄人才工程,是将老龄产业发展阶段的老龄人才工作任务以工程化的运作模式加以推进,整合有限资金和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实现老年人才资源效益配置和老年人才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带动和促进老龄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老年人在晚年时期仍可以活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使他们得以在社会角色延续和转变中继续体会人生的成就感,发挥他们的年龄财富与文化财富,使老龄化的中国转变为具有人口优势的强国。
敬老工程对老龄人才方面的创新设计,考虑了当前老龄人才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体现出对于老龄人才运用及发展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的实际要求。它以老龄人才完成对社会生产建设队伍的补充与优化,以社会人才资源平衡推动整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平衡,体现了我国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老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敬老工程的实施更加有效服务于科学发展大局。
敬老工程生态保险是从老年人的生态需求出发,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态服务,是对当前涉老保险领域的求实创造与及时补充,它既体现在对老龄群体人性关怀与身后之虑的排忧解难方面,也体现在对老龄群体晚年生活的充分保障与自然抚慰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社会人文生态文明的回归与升华。敬老工程的生态保险以生态保险、生态服务为特色,以不断变化的生态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内心对于保险需求与自然需求为出发点,将剩余价值之外的更大价值具体化,是针对敬老工程量身定做并满足于敬老工程长期稳定发展的专项服务,它将成为政府购买服务和相关服务机构支持敬老工程发展的特色产品,也将成为实现个人最大的服务保障。生态保险是一种信用资本的积累,是社会服务主体资本形态。生态保险体现在将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通过合理运用与相互转换实现保值与再增值。生态保险是对人类生态需求的一种提倡,是对人们各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包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综合价值的提升,是需求方式、需求结构和需求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保险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中的运用,是国家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次成功相融,也标志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敬老工程实施的“非产权”模式是其经营模式的创新亮点之一。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运营中,不以产权交易作为利益重点,这也符合敬老工程建设实施与长久发展的要求与需要。敬老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建设之路,其发展主题与实施办法都必须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资源被充分利用到创造财富的领域,形成品牌规模效益,实现地区资源优化整合利用与产业联动升级,走上社会事业推动产业建设、产业服务社会事业的良性发展轨道。“非产权”运营模式的特点一是可以降低政府供地风险,提高政府部门与土地部门之间的供地沟通效率,避免官商勾结滥用土地和矛盾的人为性,有效解决土地的属性关系。二是提高政府政策信用,充分落实中央政策信用度和透明度,保障中央政策针对敬老工程的各项扶持措施,抓住敬老工程“非产权”模式和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的发展机遇,为中国式养老敬老工程形成全国全覆盖现代服务管理体系提供经验。三是利用“非产权”关系与资本结构和品牌地位的融合,完成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市场资本转型,保护敬老工程全国产业链的战略定位,推动资产、资本市场证券化的形成。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由管委会实施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实现敬老工程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与善用。“非产权”经营模式让实现公平分配成为可能,使敬老工程的服务保障真正让广大老龄人群受益。对于那些妄图借“敬老”之名投机敛财的行为,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与禁止,保证敬老工程实施的纯净性。
敬老工程中的“示范基地”为养老敬老提供了先行先试探索性的理论依据,为敬老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奠定基础。敬老工程示范基地是在继承一般意义的“公建民营”模式上,进行了适度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它改变了我国以往在公共领域中政府集权和集中化的习惯,将民间力量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新的生产者、输送者推到前台,并且给予最大的自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政府与民间力量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完成敬老工程实施主体的结构创新与合作模式的创新。示范基地的建立将推动其在所建地区人文休闲、景观生活、产业升级等城市价值生活的全面发展。示范基地园区数千名老人的容纳量,加上园区内工作人员、护理人员等,其本身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再加上未来周边人数的汇集,足可以媲美一座小城镇的规模。因此,示范基地及其周边的发展将拉动包括电力、交通、供水、通讯、建材、建筑、家具、电器、环保以及餐饮服务等多行业的发展,刺激社会经济增长,培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区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满足就业等方面拓宽经济空间,走出一条城市自己发展创新的道路。示范基地园区建筑采用的中国传统民居风格,以中国典型传统建筑景观塑造城市人文风景线,体现出传统建筑风情朴素、宁静的文化特征与老年人文化偏好的完美融合,是敬老工程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再次复苏与延续。
作为一项事业,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建立联接起政府与民间的通力合作,实现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生存方式的发展转变,达成社会公共服务普惠大众的愿望;作为一项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将有效促进促动内需,实现现有市场的资源互补、产业崛起及升级,以“点、线、面”的战略布局建立中国养老工程体系,推动中国老龄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
敬老工程建立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意在“谋长远”,重在“讲大局”,更是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地区谋划、长远发展”、将社会化养老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思路,它的构建与完善,是对多元化产业的优势打包与良性重组,它的发展无疑将牵动多种产业的共同进步与快速提升。因此,在振兴中国老龄产业、转变社会大众养老观念、改革中国社会养老模式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敬老工程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是充分体现现代社会服务发展规律与趋势、满足社会养老基本需求的制度与运行机制的集中表现。它遵循“高效组合,优劣互补,资源共享,互助自助”的原则,最大可能实现“低门槛入住,差异化服务,资源充分共享及利用、树品牌成规模促效应”的目标,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内都能够各取所需,实现“公平公等”的养老待遇。另一方面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规模效益的必然趋势以及资本回报保障等商业价值,实现多方主体共存、共处、共荣地和谐生活。敬老工程构建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关注的重点是运营模式的创新与服务特色的完善及提升,以化解“高端养老机构的高成本和消费群体的低经济能力”这一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既保证敬老工程商业运营方面的纯洁性,又能使投资方或管理运营方获取合理收益回报,增强敬老工程可持续性的发展力。敬老工程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包含着老年人从生理需要到精神需求的完整型服务产业链条,经过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对这一体系本土化的技术应用、核心化的自主创新、鲜明化的市场定位、生态化的规范设计与超前化的运营管理,从而逐渐走向中国老龄社会服务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现过程,成为中国老龄产业领域中服务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与实践者,成为老龄社会服务资本的提供者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成为老龄社会信息网络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敬老工程现代养老体系将推进我国养老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老龄社会需要建立信仰,需要统一步伐,需要成立家园,才能真正“引水入渠”,实现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敬老工程的建成并实施,是为中国老龄群体建立起一个“大宅院”,为所有老年人建立一个有归属感的“家”。它为老年人带来生命的火种,令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它赋予所有老龄群体价值再造的荣誉感,为中国老龄社会塑造更为人性化的发展格局。它将中国传统社会孝道伦理观念植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沃土,让新时代的老年人不会因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而成为被遗忘于角落的弱势人群,使他们依然是被社会重视、被儿女挂念、被子孙孝敬的尊者。敬老工程中的老年人兼具着多种文化价值的新角色: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是生动的历史回顾与传统美德的现实教育;对于社会中欲行慈善的民间企业来说,他们是具体的给予对象与社会荣誉的直观反映;对于广大社会志愿者与社会义工群体来说,他们是施展爱心的最佳群体与有效帮扶的落实目标;对于党政机关及组织来说,他们是责任集中落实的载体与公共服务达成的基本保证。
在新时期、新形势、新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加快敬老工程和老龄社会制度化建设,保障老龄事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和谐社会和深化敬老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及内容。要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责任分工,推进敬老工程实施,为我国应对老龄化完善相关的制度、义务、责任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敬老工程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真正成为懂民情、知民意、贴民心的爱心工程。坚决反对以养老为借口,行“吃老”敛财之实,坚决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借敬老工程去追求土地与资本的叠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社会为老年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使祖国大家庭一派祥和,和谐社会中老人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物质需求中得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满足。伴随着敬老工程的开拓耕耘,新时代的中国老龄社会将为广大老龄群体提供腾飞的广阔天地,发挥他们雄厚的才智力量,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释放无穷能量。
敬老工程是一项针对我国老龄事业及其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秉承“政府引导、行业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依靠国家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拓展市场投融资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敬老工程建设资金,按照“源于养老、用于养老”的宗旨,对敬老工程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
“敬老工程”将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作为工程实施的载体,用牵手工程贯穿各链条环节,全国布局、环环相扣,形成综合产业体系支撑的生态敬老工程系统,打造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质、普惠大众的新型养老服务及康养创新事业。
敬老工程是人类朴素情感与亲情的流露,是社会更趋于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的表现,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敬老工程是以老年人为群体,以“以老养老”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老龄群体参与社会为基本方式,以延长生命、维持老龄群体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满足和提高老龄群体幸福感和尊严为准则的产业体系,以需求促进创造,以消费拉动生产力,进而推动老年产业与敬老工程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敬老工程是作为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物质部门来履行社会职责的组织机构,同时发展并建设相应的与敬老工程相关的社会非政府组织机构。敬老工程从设计初衷到全面实施,其发展目标就是逐渐形成并符合中国国情的老龄社会制度,使我国老龄社会制度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让中国广大老龄人群完成从“他人养老”到“以老养老”的转变,满足老龄群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敬老工程充分挖掘老龄群体的人才潜在能量,给予他们“再参与、再创造”的平台环境,逐步形成“以老龄群体为劳动组织,以老龄群体为劳动对象,以老龄群体自身知识及智力资本为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力基本要素,实现老龄事业从“积极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敬老工程以生态保险、生态服务为特色,以不断变化的生态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内心的保险需求与自然需求为出发点,将剩余价值之外的更大价值具体化,是针对敬老工程量身定做并满足于敬老工程长期稳定发展的专项服务,是政府购买服务和相关服务机构支持敬老工程发展的特色产品,购买生态保险可以实现个人服务保障最大化。生态保险是一种信用资本的积累,是社会服务主体资本形态。生态保险体现在将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通过合理运用与相互转换实现保值与再增值。生态保险是对生态需求的一种提倡,是对人们各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包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综合价值的提升,是需求方式、需求结构和需求理念的一次升华。
敬老工程“非产权”经营模式是创新的亮点之一,其特点一是可以降低政府供地风险,提高政府部门与土地部门之间的供地沟通效率,避免官商勾结滥用土地造成的认为矛盾,有效解决土地的属性关系。二是提高政府政策信用,充分落实中央政策信用度和透明度,保障中央政策针对敬老工程的各项扶持措施,抓住敬老工程“非产权”模式和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的发展机遇,为中国式养老敬老工程形成全国全覆盖现代服务管理体系提供经验。三是利用“非产权”关系与资本结构和品牌地位的融合,完成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市场资本转型,保护敬老工程全国产业链的战略定位,推动资产、资本市场证券化的形成。
敬老工程中的“示范基地”和现代服务管理体系为养老敬老提供了先行先试探索性的理论依据,为敬老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奠定基础。敬老工程的“示范基地”中各项建设规划、科目要求、运营模式通过现代服务体系管理到实现标准化的过程。在新时期、新形势、新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加快敬老工程和老龄社会制度化建设,保障老龄事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和谐社会和深化敬老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及内容。要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责任分工,推进敬老工程实施,为我国应对老龄化完善相关的制度、义务、责任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敬老工程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真正成为懂民情、知民意、贴民心的爱心工程。坚决反对以养老为借口,行“吃老”敛财之实,坚决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借敬老工程去追求土地与资本的叠加。
敬老工程凝合了国家、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各界人士的心血与期望,让我们共同祝福老年人的春天早日到来,为实现中国老龄群体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