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再现昔日辉煌,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精华的东西予以新的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涌动,当中国置身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时,我们很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都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感到传统文化似乎是今天前进道路上的羁绊,成为一种沉重的历史包袱。到底应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养老体系是否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支撑?怎样把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养老体系建设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价值关联?这些问题盘亘于胸,成为我们需要及时去理清的一个个核心议题。
今后较长时间内,老年人自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社会化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将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变,构成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在建立现代养老体系的过程中,弘扬传统养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文化。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实上,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去探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特征等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现代化”难免要走弯路。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如果没有文化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提升”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就是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的“孝”,剖其字形,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形象地表示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所谓父慈子孝也。我国古代的经典里,关于“孝”的论述,比比皆是。像《孝经》、《礼记》里面都有关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描述,关于“孝”的论述就更多了。一部《论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19处之多。一部《孟子》,提到孝的地方就有28处之多。像《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像《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儒家看来,“齐家”和“治国”是一回事。有人曾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回答:《尚书》中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管好了家,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家庭和睦,才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重任。
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家始终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国家的细胞,而孝文化也永远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孝”可以使家亲密和谐,“孝”可以使家温馨幸福,亿万个家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了,整个社会也就变得温馨、和谐,宇宙清宁,邦国平康。因此,光大“孝”道德,弘扬“孝”文化,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民保障的社会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是,对中国人而言,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养老问题。任何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都着重于协调个人生命周期收入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却很少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中国老人却尤其注重在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笔足够他们用到离开人世的养老金,他们注重的是家庭、子女对他们的照顾,子孝孙贤,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而这种对家庭、对子女强烈的依恋都源自于我们的孝文化。中国人所说的孝不只是“养”,更是“敬”。亲劳养亲而不敬,同样被视为不孝。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家庭养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说,正是因为孝文化的存在使得中国老人在精神上的终极价值得以实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而尊老文化和悠久的敬老传统,又是中国传统道德领域内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尊老、养老、终老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年积累和沉淀,对中华儿女的代际关系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子女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老年一代不仅传授给子女或孙辈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向他们灌输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拙的是非观念,这其中就包括以孝顺、报恩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伦理规范,这些观念随着个人成长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不容置疑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绵延几千年,渐渐超越了养儿防老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尊奉“百善孝为先”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养老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心甘情愿地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事情,这样一来,即使无法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使老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客观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文化精神系统、交往系统以及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民族发展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个体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提升都是在后天逐步形成的,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习成而性与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必然是在中国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中形成、发展、积淀、升华、传承的。可以说,弘扬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加强对敬老尊老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是中国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导向,是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及产业所必需的信仰指南。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社会的古人就曾提出过所谓的“大同之世”,社会生活共同体之间的共济互助和彼此相恤成为社会保障的实践内容。时至先秦时期,原来部落共同体的抚恤习俗逐渐被制度化、政策化和长期化,“保民”、“明德”和“仁爱”成为社会政策的基本前提。此后,越来越多的封建王朝通过设置专职机构来实施、推行和践行社会救助政策。中国自古以来,评论统治者常以仁政政绩作为标准,这也使救济贫民成为帝王的责任。封建统治阶级普遍把某种形式的生产救助及生活保障作为强化政治统治和提升社会控制能力的重要工具,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正是从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互助以及政府“敬德保民”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可见,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渊源与传统社会结构、制度基础和文化体系密不可分的,传统对现代的影响足以引起人们重新思考和理论反思。
上一篇:现代养老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关系--《敬老… | 下一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老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