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5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匠师们对不同材质为不同功能、目的而进行技艺加工,创造的辉煌手工艺物质文明,光耀今古。那些彩陶、青铜、漆木、陶瓷、织绣、家具、文玩及大量工艺美术遗存无比雄辩地证明,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史和手工技艺文化发展史。技艺文化为中国人生活质量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生存环境的优化积淀了底蕴,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总结、吸收、承袭其中能为今天生活所用,为当前社会经济所用的部分,通过教育手段延续下去,就是现实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都已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传承者,他们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作为民间工艺的掌握者,他们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民间工艺后继乏人。因为无人可以接替与继续发扬,这些传世经典的民间艺术将极有可能因最后一代民间老艺人的故去而消逝于漫漫历史长河中。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鄙薄技术、鄙薄工匠,认为民间工艺是“雕虫小技”,只是匠作末流,不是经国济世之用的“仁术”。因此掌握技艺的工匠虽是传统技艺文化的创造者,但身份、地位与经济文化实力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即手工艺人阶层。长期以来,师傅带徒弟,经验传授就成了技艺传承的唯一方式。既没有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也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徒在长期的劳动中仅靠个人聪敏和悟性来体会师傅的技艺,沿袭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代代延续。过去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师傅的保守,传子不传女,使传统技艺中的高难度工艺诀窍更带上神秘色彩,以致一代名师做出成功作品后,人亡艺绝,只落得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的叹息。从出土文物中战国青铜剑的锋利如初,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和大量精致的瓷釉的失传,都不难说明这一点。
我们现在强调文化复兴。民族振兴,首先就是必须重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挖掘与保护,延续中国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人文精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才能继续树立中国民族群体自豪与自信,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理想。
曾经一度有人认为面对现代工艺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消亡是必然的,它们只能以仿制来保存,或者只能进博物馆。然而大量的实施证明,手工艺与工业化、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多种观念都能汇同在一起,设计创造出新的时代精神。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手工艺的封闭性,导致某些手工艺传统的缺失。如果说,将我国宝贵的传统工艺传承发扬、创新发展,以产业化的方式创造全新的经济价值,让中华民族恢复自豪与自信,是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重要出路,那么传承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及民间工艺的传承方面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即家族式、师徒式和社会化传承,由于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现在大都已难以为继。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社会化传承这一方式逐渐兴起,但这一方式又受困于施教者因为各种社会活动而无法专心施教。受教者受到个人资质、兴趣爱好及各种社会外因的影响,也难以做到“心无旁骛”地持久学习,久而久之形成“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的尴尬局面。在日本、韩国这些国际上被认为文化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每一项传统文化技艺都是由多个专家进行精心的跟踪性研究,一对一地想方设法使其保存并传播下去的。而反观中国民间工艺的抢救与保护、发展与传承之路究竟“路在何方”?
对于民间工艺艺人们,特别是那些已界老年仍致力于寻找与培养传承人的民间艺人巧匠们,不仅要从生活上给予照顾与服务,更要充分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与传播的平台,借助社会的力量去尽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技能的保留传递,这也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实现民族振兴的务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于民间文化,由于侧重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各国学者们提出的定义有很多。就其根本性的特征来讲, 民间文化是原始文化的遗存,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使其富有了文明社会的内容, 但其核心部分中, 还遗留着许多原始先民思维观念依稀可辨的痕迹。这一特点, 仅用“以传统为基础”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 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民间文化既是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又是民族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或文化社区)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
社会工业化进程及所形成的工业化文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信息社会的到来, 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 外国文化、异族文化的侵入,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都会给民族民间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发展施以强大冲击, 甚至给民间文化带来逐渐消亡和毁灭性的重创。民间文化搜集研究者在调查时, 常常就会遇到“人亡歌息”的情况。如此的文化失传也是民间文化面临的一种现实危险。民间文化的中断或失传, 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与遗憾。对任何民族来说, 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数较少、生产力低下,甚至还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或古老的文化传统的不发达民族来说, 失去自己固有的民间文化, 无异于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实质上相当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因此,民族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即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与生命。
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文化工作。民间传统文化在文革期间遭到重创,而随着20世纪80 年代国家对文化政策的改变,传统文化逐渐得到复兴。传统民间文化的复兴可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也离不开民间的力量。中国建国后,国家与政府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与专业人员的积极努力,民间文化的调查保护和资料保管等方面的工作,50 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民族民间文化要继承和发展,就需要充分挖掘人才或者说人力资源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但如何选对“人”,如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对待这一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力,保证民族的人文瑰宝完整地延续下去呢?笔者认为,这是老龄人群价值体现的绝佳途径之一。
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展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广大的老年人看作是“传承历史、联通未来的文化使者”。
首先,他们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的继承者,其继承具有原发性和广泛性。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继承者,老年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个体或者群众,而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浓缩着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和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这些魅力符号使老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始终抱有更深度的认知。很多老年人的民族文化基因极具原生态的味道和神韵。因此,让老年人去实现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实在是最贴切不过的。
其次,老年人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童年起,老年人在其一生中所亲历的一切—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将作为文化要素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生命经验。因此,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流逝的状况在老年人的情感领域内,更易激发出一种强烈的保护动能,更具有巨大的工作热情与投入感。
再次,作为老年人来说,他们往往也是民族文化的保持者与坚守者。社会越发达,就需要更加重视文化民族性的保持。中国是一个贯通五千年浩瀚文明史、从古老走向新世纪的伟大民族,尤其卓越的文化资产与人文资源,其文化的广博与独特被全世界所关注。而这些具有传世价值的独特文化,已经深深镌刻于每位老人的人格之中。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持、坚守、保护与传承是一条承前启后的发展道路,需要广大老年人群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审视历史,判断当下,并且走向未来,这是一般中青年群体所无法实现的客观高度。
民间许多“绝活”、“绝技”多是依靠上一辈的口传身授,而大多数民间艺人又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这就完全体现出了老龄群体中老年艺人及传承者的绝对优势与无可取代的地位特性。保护民间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要抢救性保护优秀的民间老艺人群体。其次,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由于传统文化技艺的无形性,政府部门要创造一切条件,给予民间老年传承人一定的社会地位,保证他们有较好的经济收益。其间,政府的宏观调控责无旁贷。另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护好民俗。民俗和民俗活动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都是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会随着社会的、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会随着国家权威机构的评价和态度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会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文化传承就有了基本的条件、存在的养料。优秀的乡土艺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人,才能滋养一代又一代。而这些文化传人,特别是民族文化传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长辈、父辈,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年人。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是无可替代的力量。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授者,他们将在我国民间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国家各地区的民俗博物馆要积极为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和民间工艺找个家,展览展示不仅要以实物为主,更要为民间技能及非物质形态工艺提供展示和体验的舞台,这就为广大老年艺人提供参与社会的空间与平台。对于那些与现代生活不易融合的、生存空间狭窄的文化形式,老年人还可以详细记录,为著书立说搜集有用素材并加以整理与编撰,以传后世。定期组织民间老年艺人走进课堂和授艺场所,保证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生生不息。还可以让这些民间老艺人们走进大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课堂,走进就业培训基地,乃至走进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只有先从教育入手,让年青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文明,这才是生根的办法。
活着的民俗民间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最基本的根基,是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生生不息的延续,保护好这片沃土,才会不断长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文化;保护好这片沃土,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出绮丽的艺术杰作。
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分布散落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而盲目推向市场,又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成了碎片,工业文明又给主要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致命一击。如何保护、怎样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在如何抢救、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我国政府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的辉煌的文化遗产被岁月的风沙掩埋,消失的文化与文明不能再生,我们只能面对着远古遗址黯然神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但它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等到我们的子孙只能从历史课本中认识它们的时候,那将是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共367个戏曲剧种,但时至今日,仍在演出的剧种仅为267个,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各类剧种消亡了100种之多。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例,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记录在案的能唱一个诗章以上的歌手还有100多位。20年之后绝大多数当初记录在案的歌手都已经过世,现在也只剩屈指可数年老体弱的几个人。更可怕的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传承人在急剧减少。可见,“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也已经是严峻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这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警示与鞭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其意义正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点点滴滴中凸显出来。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DNA,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因为文化传承断层和消亡而发生基因变异。老化的细胞必须经由更多新生细胞来传递基因信息,才能保证基因的延续,“非遗”的传承也一样。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他们大部分或受到病痛之苦,或遇到生活窘迫之扰,加之忧心技艺难以传承,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在保护与坚守中国传统民间技能方面的继续作为。 2008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上,551名传承人中有两位在评定期间就已谢世。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8%。其中,在第三批传统戏剧类的196位代表性传承人里,60岁以下的仅有19人。同时,由于大部分老年传承者都孤老无助、后继乏人,因此,“人亡歌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自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各地已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315项;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地也命名公布了559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政府还将为传承人提供开展传习活动的必要场所,资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期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但这其中最关键的应该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大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于此,更多的市场倾向于此,更多的资源汇聚于此,更多的人投身于此。
传统文化及手工艺的传承发展,都受到传承人高度老龄化、严重缺乏继承人、不敌现代工业化侵蚀、尚未产业化、缺乏民族自豪感等的巨大影响, 与经济高速发展形成巨大落差,难以对社会形成吸引力。以手工艺为例,它虽然是物质的、生产的一种设计形式,但所体现的手艺、思想和坚守的知识信仰维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正是这个原因,它对工业化初期的知识分子走出精神困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困境不是墓地,这也许就是使之更新和发展的契机。
如果将老龄文化建设与需要毅力、坚持与耐受寂寞的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手工艺结合,将许多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已经养成了勤俭持家习惯,自己本身就心灵手巧,却又难以跟上现代信息化社会变化的老人,进入到传统文化或手工艺传承的领域中,从心灵而言可以得到升华,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再创价值,并重新得到尊重,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无疑可以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对文化复兴产生共鸣进而持续关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足够的、长期的吸引力,保证让青黄不接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才能保障产业化不会对文化复兴起到侵蚀的反作用。加之政府的各种支持、媒体的大力宣传、跨领域的创新合作、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和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将市场利益和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形成良性循环,以老龄文化产业带动全体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技艺复兴、创新,再创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上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 下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