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退休,对于辛苦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而言,应该是放松享受、颐养天年的代名词,但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退休只是从工作岗位的忙碌变换为家庭的劳作,退矣不休、老而无养是当下许多中国老人的真实写照。
(一)子女无暇,需照看孙辈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竞争压力大,年轻夫妻基本无暇照看孩子,不得不将小孩托付给老人看管。而且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老人帮子女带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知,父母总希望子女生活得更幸福美满,所以通常老人也愿意替子女照顾孩子,部分或者全部放弃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想替子女减轻各种负担。但如此一来,这也变相成为老人的负累,不光是经济上要予以补贴,同时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对于身体条件已逐步走下坡路的老人来说,确实是非常辛苦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照顾教育孙辈的过程中,两代人总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如果这种分歧得不到及时沟通解决,就会恶性循环,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夫妻离婚、子女与父母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老人在其中扮演了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含辛茹苦没有报酬,无怨无悔付出精力和金钱,最终却成为被责怪的对象,这些现实问题都将大大降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子女“啃”老,增加老人负担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养大的儿女断不了“奶”, 大学生“毕业而不就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每天“窝”在家中,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每月靠父母接济过日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啃老族”。 据了解,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两类人群:一类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或者对工作过于挑剔,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属于“创业幻想型”,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但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另一类人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这也直接暴露了“啃老族”最重要的危害性,就是它会严重侵蚀家庭经济,尤其是父母的养老金。因为这批“啃老族”的父母一般都已经临近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收入水平很难再提高,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严重放缓,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还在啃噬父母长辈的“血汗钱”。现在五六十岁的老人,由于年代和生活习惯的原因,一般都非常节约,储蓄率很高。但老实说,他们的退休工资和社会福利保障部分并不高,甚至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底层的工资水准。这些父母把本该用于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给孩子零花、做各种支出、买房供房等,这样就破坏了家庭有序的支出状态,很容易使得父母和孩子一起变成“月光族”,严重影响父母未来的退休生活质量,并成为家长难以释怀的心理负担。
(三)家庭拮据,继续打工养家
退休后继续工作的老人,除去为了兴趣以外,相当多的老人是因为家庭拮据,子女无赡养条件或不尽赡养义务,或是子女众多需要父母养活,老人们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而不顾年迈继续工作,通常以社保不健全的农村老人及城市低收入老人为主。这类老人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身体条件差,只能从事一些要求不高、收入不高的工种,车站码头、建筑工地、社区街道、农贸市场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的做小买卖,有的扫大街,有的做清洁工,有的从事底层的服务行业。老人们起早摸黑、收入微薄,由于退休打工不受劳动法保护,一旦遇到劳动纠纷,往往会遭遇维权困难,发生意外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对其晚年生活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上一篇:老龄文化产业发展深化老龄产业建设 | 下一篇:下岗难就业的老人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