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管委会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中国自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以来,距今已走过了35年风风雨雨。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新兴城市拔地而起,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得到创造和开发,各种大型工程陆续竣工,各行各业的超大型企业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20世纪50年代那种积贫积弱的形象,也不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贫困落后。改革开放不仅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同样也给老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衣—由穿得暖到穿得美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长期实行布料定量供应,人们衣着的款式仍很单调,多数以棉布为主。每人拥有的衣服为数也不多,一套服装穿好多年都舍不得丢弃,兄姐长大了再留给弟妹穿。贫穷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条裤,兄弟共穿一件衣的。老人们虽然不至于衣不遮体,但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每个家庭不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而且不断更新款式。服装类型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走进服装市场,男女老少各种成衣样式繁多,款式各异,任由选购,价格也适中,很多家庭的缝纫机都成了摆设。各种老年服饰既时髦又大方,充分展现着新时代老人的精神面貌。装饰品方面,在改革开放前装饰品还属于普通大众的奢侈品,如今,商场里装饰品琳琅满目,花色繁多,各种质地的首饰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就连不少老年人也佩戴着各种饰品,点缀着他们的晚年生活。
(二)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古今皆言“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之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仍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针对当时因粮食和副食品严重不足而导致的供需失衡,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实行口粮和其他副食品(包括大米、猪肉、鱼、油、糖、豆等)凭证定量供应,煤炭、火柴、肥皂、草纸等也要凭证购买。那时,经常出现买物排长龙的现象。同时,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强制劳力归田,不准农民外出经商,限制农民超量饲养家畜等,造成了农村长期以来处在百业凋零、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生活陷入长期贫困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粮食的充裕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农村呈现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发展形势,也由此带来市场繁荣、物产丰富、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繁荣景象,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购,长期困扰民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开始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巧。不少家庭为了图方便,省时间,逢年过节、庆生日、办喜事,全家人还可以上酒楼品尝美味佳肴。家里来了客人,电话一拨,饭菜送上门,方便又省事;农村也如此,这是很大的进步。再说买药,过去中药铺很少,药品又欠缺不全,包一剂中药,缺这少那,有的还要经领导批示。如今,药铺的药品样样齐全,中药西药,随到随买,十分方便。食物药品的充足,大大提高了老人的身体素质,延长了寿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6岁,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三)住—由简陋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内,待子女长大了势必分床,只好搭了“双人高低铺”,男女同挤一间房。有的利用楼阁或厅角,设置临时移动床位,住房狭窄条件极差。有的青年男女要结婚因没有房子而苦恼,有的只好再三延缓婚期,有的厚着脸皮向亲友借住或不惜以高价租用。家有老人更是不便,三代同室,日常生活都很麻烦,无从奢谈养老质量,平添许多烦恼。
改革开放后,随着旧城和村庄的改造开发,先后兴建了一大批商住楼和私人住宅。特别在城市里,旧城改造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空前未有,一大批商住楼的建成,大大缓解了住房的紧张状况。据有关部门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前的4平方米增至改革后的20平方米以上。居住条件的改善,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人们不必再跟晚辈们蜗居在狭小的空间内,明亮宽敞的房间、设施健全的社区、便捷的生活卫生条件、左邻右舍的同龄人,都让老人们能安心放心,养老需求也由单纯的物质层面向着精神、文化层面扩展。
(四)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也使得我国交通建设空前大发展。改革前的农村不仅路况很差,路面也十分狭窄,泥土路和沥青柏油路崎岖不平,遇上恶劣天气,车辆行驶十分困难,摇来摆去如跳“摇摆舞”。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外通省内外、内连镇乡村并深入边远山区的交通运输网络,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汽车还可直通各个乡村。路面普遍进行了修葺和拓宽,基本实现水泥路面化。同时,航空、铁路、航运高速发展,令各地间的距离隔阂一再缩小,使人们外出探亲、出差办事或旅游更方便、更快捷。以前出门去远一些的地方,路上需要好几天,而且交通工具少,间隔时间长,现如今飞机、高铁、省际巴士,选择多、班次密集,既快捷又舒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走亲访友或外出旅游,既可以感受到亲朋好友相聚的快乐,也能够享受到大自然风光,欣赏到祖国锦绣河山,这样的老年“行动派”已成为新时尚。更有一群“花甲背包客”,退休后环游世界,领略各国风光,这些都是基于交通便利而实现的。
(五)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日用品消费也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转向彩电、冰箱、空调、音响等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转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的发展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手机、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老人们都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物质匮乏、省吃俭用的日子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导向甚至已经细分出老年人专享的各类吃穿用行产品,并已形成庞大的产业服务链,各大超市里这类产品货源充足、品种繁多,打开电视、网络各种广告也目不暇接,为老年人晚年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六)通信—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已达70%,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近10亿,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家用电脑普及率也在不断上升,截至目前我国大城市家用电脑普及率已达40.6%,家庭宽带普及率也已达30%,并且这一数据仍在高速增长中。通讯的高速发展给老人带来的不光是维系亲情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了解世界资讯,并能通过发达的社交网络随时随地参与到各种群体活动中,使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不再因为身体或年龄的原因而与外界脱离,老人们能够参与社会其中、融合社会其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曾有过的。
(七)、法律—由缺乏保护到维权保障
2013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共九章八十五条,分别为:总则、家庭赡养与抚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和附则。法律明确了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法律中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针对社会优待,法律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制定优待老年人的办法,逐步提高优待水平;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要给予同等优待;法律还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进宜居环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益。
新版老年法的颁布实施,从国家法律层面保障了老人应有的权益,为有心致力于老年服务事业的老年人提供了明确方向。而社会化养老的全面开展,则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养老资源、传承养老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
上一篇:具有朴素价值观的现代老人 |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