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现代老人是特别的一群人,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经历过饥饿难耐的灾荒年代,经历过动荡多舛的动乱年代,经历过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他们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他们直面过生死,经历过分别,背离过家乡,建设过新城,终于走到了今天衣食无忧的21世纪,他们展现了新中国的全部记忆,他们承载了中国的近代史。这样一群特别的老人,也许迄今有的人甚至没听说过“价值观”这个词汇,但他们用言行、用生命诉说着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坚守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标准释义为“人、动物、书、文化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价值认识的排列,是动物就会有价值观,就会有价值排列,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现代老人拥有的朴素价值观,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比起青年一代更为朴实,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一)克己、谦虚、严谨的个人价值观
无论是克己还是谦虚,其实都来自于“毅力”和“坚韧”。现代老年人的经历注定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动乱的年代教会了他们生存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珍惜,动荡的时局又教会了他们抓紧一切机会,就像一块生铁,被火烧被冰冻,经过不断锤炼而得以百炼成钢。俗话说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他们被迫经历狂风暴雨,这样的经历无法复制。现在的青年一代成长在红旗下,盛开在改革的春风中,从来只有和风细雨,像娇养的花朵,缺乏的正是老年人那种扎根百尺的坚韧和勇气。
老年人的这些特性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做学问,老年人更愿意深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愿意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无论内心多少锦绣,始终觉得自己不够专、不够好。有的老年人创造了学外语的传奇,只花了一年时间从不懂ABC到能够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现在的青年人,上了十几年的英文课,甚至张不开嘴。有的老年人几十年笔耕不辍练习书法,而青年人也许只会打字,提笔忘字成为常见现象。老年人读书翻来覆去左思右想仔细咀嚼,青年人打游戏看电子书上网聊天,花样繁多的娱乐占据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以更新快速著称的信息网络时代中,“读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抛之脑后。比起老年人的谦虚和谨慎,青年人往往胡吹海聊有一说十,造就一股子浮躁之气,难以身扛大任。这些差异也许是因时代不同而造成,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修身养性”乃是为人处世之道,无论现代科技如何进步,科学水平怎样提高,凡事能够兼修自我,才能够实现通达及人,这也是任何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这些优秀的传统品德也正是老年人给予我们的宝贵人生参照。
老年人的品质不只体现在做学问,更体现在做人、做事中。如今的社会是商业化的社会,经济模式、运作手段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在今天,老一辈的价值观看似总与时代发展相悖,老一辈强调信用和品质,当今一代讲究的是却是“造势”和“炒作”;老一辈说“做人不要占便宜,吃亏是福”,现在理念却变成“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不要白不要”;老年人追求精益求精,年轻人却凡事都大而化之;企业里、单位中一份稿子改了又改,从字到词到标点念了一遍又一遍的一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年轻人从里到外跳脱着浮躁之气,这固然是年龄和阅历使然,但更多的是价值观的不同,因此对自己的要求才会有这样的差异。但恰恰是老年人的这种稳重与细腻,才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是青年一代最为缺少也是最该学习的品质。
(二)风雨相守、患难与共的家庭价值观
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离婚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自由恋爱的今天,人们对婚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反而不如过去父母包办没有感情基础的旧时代婚姻?究其原因,还是归结于观念不同,也就是价值观不同。过去家庭的完整和重要性排在个人意志和追求之上,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为了家庭放弃爱情,甚至为了家庭放弃自我,老一辈大多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现在,人们把“自我”排在家庭之上,个人是否快乐、个人是否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的意愿远高于家庭,个人不再为家庭忍耐,也不再为家庭牺牲,稍有不顺立刻想到分开,相信“谁离了谁都精彩”,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离婚率逐年增高也不奇怪了。
都说国之根本在于教育,下一代的幼苗是国家的未来。孩子的教育始于家庭,一生离不开家庭。社会、校园的影响都只是一个时期,唯有家庭的影响格外深远持久。在勤俭持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懂得如何生活,在充满爱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加懂得如何爱人,父母不抛弃患难的另一半,孩子自然懂得风雨同舟,这无需深入论证。现在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迷失在纸醉金迷之中,抛弃、背叛、奢侈、游离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怎样?他们会有怎样的价值观?国家的未来又会如何?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深刻而严峻的,它们将给予我们怎样发自内心的深深地思考。
(三)以国为家的民族价值观
说到这点,首先想起的是老军人、老干部这样一批人,他们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奋斗中,毕生以革命为业,一辈子淡泊名利,廉洁奉公,讲的是无私奉献,过的是清贫生活。在战争年代里,物质生活条件极差,经常处于衣不御寒、食不裹腹的境况之中,根本谈不上什么报酬。建国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举,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吃饭、穿衣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度过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时期。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还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家既要加快建设,又要考虑大家有饭吃,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消费、多就业、低工资的方针,往往一个人的饭几个人吃,因此,大多数老人不仅工资低,而且一辈子也很少调整工资级别。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在艰苦奋斗的几十年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远远比不上所付出的劳动。正是这批老年人的艰苦奋斗和巨大付出,新中国才得以建立,现代化建设才得以启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果上一代人计较利益与得失,中国不可能在短短20年赶上西方200年的工业进程;如果上一代人注重自我高于国家,大西北、中国农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美丽发达;如果上一代人没有信仰和奉献,也许还会轮到当下年青一代继续上山下乡。可以说,是老年人无私奉献、坚韧进取得不断拼搏创造,才为如今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
如今,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地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态环境也在日益经受到严峻考验,各大城市雾霾严重,有的人抱怨污染,有的人抱怨工业,有的人还用改编过的诗词来打趣现状,却极少有人积极乐观地面对当前的问题,或者不主动考虑解决办法,只一味埋怨过去埋怨政策。可曾想过如果没有前人发展工业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收益,我们又哪里来得这安稳的生活?
(四)取精华去糟粕宣扬积极价值观
与价值观相似的还有一个词—“代沟”。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代际之间的一条鸿沟,它阻碍了老少之间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诚然,每一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因为时代总是在向前而无法回顾、无法复制,因此造成每一代人都有其独有的价值观。两代人无法互相理解,因为“时代不同了”。诚然,老年人确实存在“守旧”、“古板”等似乎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价值观,但青年一代也同样存在“浮躁”、“功利”等当下一些消极的价值观,这些品质和观念与时代进步并没有关系,不同代际群体之间应当宽容对方,包容不同观点,特别是青年人,应当看到老年人身上的优秀品德,须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严谨、信仰与忠诚,从国到家到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品质。
积极的价值观永远都不过时。有研究显示,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价值观方面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以及代际之间存在的承启关系,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价值观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应本着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态度,鼓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学习和相互克制的方式,缓解代际冲突,加强代际沟通,去糟粕取精华,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五)老有所为,心怀天下老人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老年人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日益得到加强。当一部分老人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之后,他们的追求便开始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济世观念拓展。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衣食无忧而忽视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放弃清闲怡然的退休生活四处奔走,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才识,集善心、聚善力、行善举,响应国家号召,为老龄问题出谋划策,为社会化养老贡献绵薄之力,以一己之力贡献毕生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国老人的大气之风与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是为全社会民众都该敬佩与学习的榜样。
在今后的社会化养老大潮中,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老人,将与国家、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积极化养老”的姿态应对现代老龄社会,同心同德、全心全力,为全天下老人谋福祉。
上一篇:中国老人社会地位变化及其影响 | 下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