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老人社会”,即老人往往集经验与权力于一身,是社会权威的代表。但在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中国的“老人社会”开始逐渐走向边缘化,以至发展到现在,旧的“老人社会”已经改变,进入老年人人数增加但权威与地位却在弱化的“新老龄社会”。
传统的中国“老人社会”也是一个“乡土社会”,它是封闭、凝固的村落共同体,是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社会秩序的维系在于传统习惯、风俗礼仪以及长者权威。在这样的区域共同体中,老人是集经验、知识与权力为一体的权威形象。他们居于村内及村际社会网络的关键位置,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在村庄公共秩序的维持、大事小情的处理等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盛衰安危,即所谓的“长老统治”。在旧的“老人社会”中,社会权威的来源不在于空间上“走多远”而在于时间上“活多久”,年龄越长则权威越大。年长是时间与历史的见证,也是经验、智慧与权威的表征。人们对长寿的追求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延续,更在于权威的保存。当然,这里的“老”并非单纯指生理意义上的年龄增加,而是包含更多的社会或文化内涵。
在老人社会中,老人的权威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在家庭、家族乃至宗族关系中则最为明显,体现为家长(族长)对家庭(家族)成员的控制以及对家庭(家族)利益的维护。在中国的南部、东南部一些地区,如福建、江西、浙江等省份,家族势力异常强大,往往是同一家族或几大家族占据一个村庄,办理公共事务、调解社会纠纷、维持乡土秩序等等,而家长(族长)在其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内可以负责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所有事情,同时也可以调动群体内部成员一致对外。这一时期的老人既是久远历史的见证人,也是生存经验的储存器,同时又担当文化礼俗的承续者,他们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经验让年轻人觉得神妙莫测又十分钦佩,而他们正襟危坐、“之乎者也”的仁义教育也散发着长者的威严。进一步说,“老人社会”并非仅仅指老人权威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等同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小农经济、封闭型社会结构与内向型心智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人”是中国社会传统性的重要符号。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那种“处于人伦秩序上层的族老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正发生变化。而且,往往愈是流动性强的乡村,老人政治的影响力量愈小。在现代流动社会中,老人们已经不如过去那般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和主宰力,至少他们已经没有办法过问或干预在外流动的子女。
此外,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继续社会化和接受能力强的年轻劳动者。老年人反应慢、知识更新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因此,老年人的地位降低。另外,老年人本身自救自助意识不强,社会缺乏对老年人群体社会价值和作用宏观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老年人自身思想上也相对放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需要继续奋斗,而是凭自己的退休金或者儿女供养安享晚年,这也是造成老年人社会地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养老问题、心理问题、忽视老年人价值和作用、漠视老年人合法权益等问题相继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注重老年人养老和心理安全,重视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保护好他们合情合理的各项权益。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快而老年照顾资源又出现断层的背景下,构建多元化老年生活援助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缓解老年群体生活困难、增进老年人福利,是最为务实的途径。
上一篇:老人从家庭 “主角”到“配角” | 下一篇:中国老人社会地位变化及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