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自己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传统小生产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完成社会经济运行的,呈现出一种简单的自给自足模式。在这种社会里,生产经营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是由老年人传递给下一代,再一代接一代地依次下传,因此,家庭的生产计划也是由老年人来决策,生产活动由老年人来支配,家庭生活由老年人来安排。如此一来,老年人就在生活资料的获取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成为主宰家庭一切活动的“主角”。老年人的这种作用在传统社会里,使老年人的价值具有一种永恒性, 它不仅伴随着老年人生命而存在,并且在其生命结束后还将影响着子孙后人,使子孙后人永远以“老人言”为训戒。
但在“新老龄社会”中,传统孝道在农村已经呈现出日趋衰落的特征。这首先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心家庭增多,家庭规模缩小、功能弱化。其次,社会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年轻人忙于工作和事业,往往无暇顾及父母。再者,市场经济崇尚年轻人的力量,老人的“贡献”逐渐降低。无论是被迫为之还是主观选择,孝道的衰落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甚至衰落,在既无传统权威又无现代生存能力,以及没有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环境下,传统乡土社会中的老人已经被边缘化。老人们只能在内心回忆过去,缅怀传统,或时常对年轻人的行为发些抱怨之词。当青壮年劳动力周期性地往来于城乡之间,青年与老年之间的信息、心理鸿沟逐渐拉大,老人权威逐渐让位于青年人的权威,退为家庭生活中的“配角”。
这种情况在城市也有同样的表现。虽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但是许多原来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即将步入晚年,由于他们丧失了原本在单位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待遇,因而也同样面临着养老保障的问题。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很多老年人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里的“边缘化”既是指农村社会中老人相对于年轻人的边缘化,也包括城市老年人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化,特别是指由于体制改革而不再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城市老年人群体—相对于改革以前自身状况和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其他群体的边缘化。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上一篇: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 下一篇:老人从社会“强权代表”到“弱势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