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同,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而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具体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应包含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我们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无可替代的天然纽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的、科学的挖掘和研究,以充分体现其积极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例如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如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的信仰问题,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来传承民族思想道德与文化精神。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体现了优良传统,又反映出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积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不断感悟,在这一点上,老年人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感悟、底蕴,是其他年龄人士所不具备的,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者、传播者。所以说,大力发展老龄文化事业与产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文化建设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我们需要不断发挥老年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创新、传播等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老年人丰富自身思想与生活的重要砝码。
上一篇:中国传统养老文化内涵的演变 | 下一篇:农村老人地位及供养模式的变化 |